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歷經滄桑—艋舺祖師廟】


5/19星期六下午參觀艋舺名廟清水巖祖師廟,也是台北市唯一清朝時代工匠所修建的廟宇。祖師廟為市定三級古蹟,與龍山寺和青山宮合稱艋舺三大廟門。興建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落成。是當時福建泉州安溪移民來艋舺的安溪人所集資興建。在進入牌樓前,我在對面端詳著祖師廟,心𥚃一直納悶著為什麼原來的廟庭廣場門面被店家佔住了,使整個寺廟建築的美感無法呈現出來。

《頂下郊拚械鬥事件》
進入牌樓來到正殿前,高傳棋介紹大輿出版社社長周宇廷(台大學弟,前市長周百鍊之孫,也擔任廟的董事)來幫我們導覽。參觀中,我正關注1853年泉州三邑人與同安縣人,為了艋舺商業利益,而發生「頂下郊拼」的集體分類械鬥事件,當時祖師廟也無端受到波及,甚至被燒毀。頂下郊拚事件後,廟方才在淸同治六年(1867年)重新整修,而遲至光緖元年(1875年)才完工。

《廂房被拆一半》
我也注意一張舊廟宏偉兩側對稱廂房美麗外觀的祖師廟圖畫,與目前左側廂房切了一半的奇怪造型很不相同。正要請教周社長,適巧來了吳月杏總幹事來幫我們作詳細導覽,才進一步了解左側廂房是1971年長沙街道路拓寬,才被拆的故事。而且未來廟方也有準備恢復左側廂房的計劃。

《後殿尚未重建》
清水巖原有三殿,格局完整,但目前僅存三川殿及正殿,這是因為1940年(昭和15年)後殿遭回祿之災,而迄今已歷78年卻仍未重建。1985年在原後殿位置,因闢建停車場而挖出一批長期埋在地下的清水巖後殿的舊殿興建的樑柱等石材。最近因為側翼廂房邊的違建戶搬走拆除後,更露出清朝時建廟的廟牆遺跡。後殿因為火災後,吳月杏總幹事拿出當年的舊照片,幾乎成為廢棄物丟置的地方。吳總幹事提到當年建停車場時,為了搶救出後殿的建築石材,廟方所作的一些努力。

《與林安泰古厝同一批工匠》
途中也遇到文史工作者呂慶炎,他特別解説護龍通道廟埕的地磚是來自福建安溪的紅普石,也就是當年唐山過台灣的壓艙石。呂老師還特別提到,林安泰古厝也有同樣的石材和工法,當年建廟的師父先修建林安泰古厝,後來再到艋舺修建祖師廟。紅普石的自然龜裂,呂老師說那更是表示春天來的好吉兆。

《日治時代成功高中老松國小創校地》
祖師廟日治時代1896年(明治29年)這裡曾是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附屬學校(今之老松國小)。1922年(大正11年)這裡是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在此設立,就是現在「成功高中」。寺廟與學校連結,在台灣教育史也留下特別的一筆。

《廟埕廣場是否納入古蹟園區》
三級古蹟的祖師廟,目前從正門看幾乎看不到廟埕,但歷史上衪的廟埕的確是一個完整的開放空間。台北市政府應該考慮將廟前廣場也納入寺廟古蹟園區,或許才能讓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古蹟園區的規劃更完整。我有點疑惑的是,清水祖師明明就是佛教的,為什麼成為道教的廟,儒釋道融合也許正是台灣民間傳統信仰的一個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