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特別到北投拜訪凱達格蘭馬賽族北投社的後裔陳金萬兄,了解「北投社三層崎公園」及北投社的歷史變遷。
並在金萬兄的帶領下,循著貴子坑溪探視過去北投社頂社的舊址,了解當時日本人採礦區,及貴子坑水土保持區及露營區。
北投社頂社過去被日本政府徵收作為陶瓷原料土礦區,並成立台灣工礦公司北投陶瓷廠。戰後又被國民政府接收後,因為擴大開採,而且沒有作好水土保持,導致山崩及土石流災害而禁採,並成為貴子坑水土保持整治專區。
北頭社頂社被日本人徵收後,族人遷到中社,後來中社又被日本人徵收作為軍方跑馬場(國民政府來台後,改為如今的復興崗政治作戰學校),族人被迫遷到十信工商附近俗稱番仔厝的下社,而逐漸散逸,語言也因而消失。
金萬兄也特別提到最近在菲律賓馬尼拉有發現西班牙天主教神父所留下馬賽語的文獻,也許有機會尋求馬賽語復育的機緣。同時,也帶我去拜訪難得一見的台灣唯一的凱達格蘭族的自立敎會新北投敎會。
北投社在西班牙來到北台灣時,曾經英勇對抗西班牙的侵略,日據時代歷經滄桑迫遷的命運,歷史斑斑在目,但貴子坑露營區祇記錄日本的陶瓷產業及生態,卻一個字都沒有提到這裡的主人北投社,歷史完全被抹煞。轉型正義應該也適用在北投社才對。昨天走了一趟豐富的歷史文化丶地質環境教育及豐富的生態保育之旅。
我跟金萬兄的共同結論就是:
這裡最適當的定位,應該是「具有共容性的」「北投社歷史文化園區」,應該可以部分復育北投社頂社聚落,並將現存的陶瓷工廠保存,結合陶瓷藝術家,成立陶瓷博物館。將地理地質丶環境生態丶水土保持敎育,結合歷史文化,尊重台北盆地的平埔先祖,才是一個文明城市應走之路。
馬賽人的興衰-17 世紀前的北台灣水域商業生活型態
http://www.twcenter.org.tw/…/uploa…/2015/05/g02_14_02_02.pdf
http://www.twcenter.org.tw/…/uploa…/2015/05/g02_14_02_02.pdf
探究日據時期之前北投的聚落發展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03.htm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03.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