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備農村環境,因應老化社會」
一丶不可持續性的台灣農村及農業?!----田園將蕪 胡不歸!
(一)農村老化程度已達超高齡化社會:
1、臺灣農村65歲以上已經超過20%以上,有的甚至已達30%以上。
(2018:臺灣65歲以上,將達14%以上,成為高齡化社會;
2025:將達20%以上,成為超高齡社會。)
2、農業人口平均年齡約64歲餘:
(二)衰老/困境原因?
1、農民老化寧可休耕/年輕農民不易取得土地:
2、農地細分,不符經濟規模效益。
3、休耕泛濫一年曾達20萬公頃/一百億元。(一期45000元/公頃)
4、小地主大佃農制,仍過度依賴政府補貼。
5、農會組織政治化/喪失產業專業領導功能。
(三)如何促成農村農業結構年輕化?
1、有老農津貼,卻沒有老農退休制度?
2、如何建立老年農民離農退休制度?
1999年我在立法院提出「老年農民離農退休條例」
3、成立農地庫(農地銀行),方便年輕專業農民取得耕作農地。
4、改造農會,成為專業農民團體;恢復股金制,成為社會企業事業體。重新活化農村專業領導力。
二丶沒有在地經濟政策-----是少子化,臺灣不可持續性的元兇之一!
導致人口往都市集中,
往大台北都會區集中,北部房地產颷升,年輕人買不起房子,不婚不生,臺灣少子化嚴重,成為社會經濟不可持續性的危機!
(一)中央沒有在地經濟政策:
1、一鄉一特產:
2、社區總體營造:
(二)地方政府是否有在地經濟的意識及能力?
(三)台灣現狀的地方政府及選舉制度,是否足以承載在地經濟發展的領導地位?
選舉制度導致民選民代及公職人員,朝向個人服務導向,婚喪喜慶綁樁式的服務,而缺乏整體區域發展丶區域經濟推動的作為。
選舉制度也導致公民參與制度形成的困境!(選舉成本愈來愈高)
1、縣市政府?
目前有一定功能,但仍有很大進步空間。
2、鄉鎮市區政府?
黒金丶地方派系,選舉文化過度激烈,影響人才投入問題。資源有限。
(四)在地經濟與台灣地方政府組織及地方自治選舉制度改革:
臺灣二次民主運動---地方政治及選舉制度改革篇。
一個打破地方黑金政治,降低選舉成本,讓年輕人丶地方優秀人才可以出頭,的政制丶選制改革運動。祇有如此才能根本上,「由下而上」振興臺灣的在地經濟,讓年輕人回去貢獻自己的故鄉!
具體的改革措施:
1、推動直轄市區自治,並採取委員會制或內閣制。
2、打破臺灣地方選舉黑金區自治選舉採取全政黨比例。以多數黨為執政。(未來擴充至一般鄉鎮市自治選舉)
3、開放縣市級地方政黨。
4、市縣議會議員,一半採不分區政黨比例產生。
三丶「大都會發展模式」vs「田園城市」
(一)台灣陷入大都會發展模式的謎思:
(二)田園城市的願景。
農村再生條例,與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社區總體營造,與在地經濟如何整合。
(三)田園城市的策略:
1、368鄉鎮市區產業振興對策。
2、4000個農村區的再生計劃。
四丶如何因應老化社會?
----一個新大同社會的夢想!
(一)村里關懷中心----後老人年金時代,老人健康照顧的制度設計!
2002年5月9日我擔任台南縣長的半年內,為因應老人化社會的來臨,如何關懷老人的健康及生活?台南縣政府就正式推動「新大同社會計劃---村里關懷中心。」
91.05.09 | 1.社會局奉原台南縣蘇煥智縣長指示展開村里關懷中心工作要項之規劃。 2.規劃社區幹部、村里長等工作人員幹部訓練。 3.訂定新大同社區照顧網服務工作團設置要點及計劃。 |
96.12.30 | 服務績效: 1.關懷訪視-857,585人次。 2.電話問安-243,388人次。 3.送餐服務-693,518人次。 4.共餐服務-655,197人次。 5.健康促進活動(含館室休閒文康、各項研習活動等)-4,187,176人次。 6.志工值班人次-202,645人次。 |
(二)從台南縣的「村里關懷中心」---到內政部六星計劃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2005年邀請謝院長實地參觀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將之納入內政部社區六星計劃,並更名為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我國人口老化速度在短短24年間倍增,相較於美國、義大利、瑞典等歐美先進國家,有長達50年以上的時間來準備,我國卻只有一半的時間來準備,面對快速的老化浪潮,我們需要更多因應策略。此外,1945年2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嬰兒潮世代的人口於2013年進入老年期,銀髮浪潮來襲,從政府、企業、學術到非營利各界,各種高齡議題或作為紛紛出籠,而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及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是全球面對高齡社會的共同核心理念。
就臺灣在地成功老化發展來看,建構實質在地照顧支持網絡是十分重要的課題,唯此才能夠幫助長者維持一定程度的健康,減少長者入住機構的時間,大幅降低社會照顧成本。以「村里來看,對臺灣而言,實質的在地老化發展,應首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推動。
內政部自9 4年5月1 8日奉行政院核定「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以落實「在地老化、健康老化」理念。透過政府部分經費補助,由在地的民間團體,發揮自主參與的精神,設置據點,就近照顧在地長者,讓長者走出家門獲得適當的預防照顧,延伸日常觸角找到老友相伴;讓原本已經消失的人情味,慢慢找回來;讓鄰里間的互助網絡,慢慢被建立起來。」
(三)行動醫院 全民健檢
今天(2010/3/8)是3月8日婦幼節,過去7年我們推動「行動醫院、全民健檢」免費為婦女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乳癌篩檢,總共篩檢出321個子宮頸癌、113個乳癌的案例,並安排其進一步檢查,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為了讓偏遠地區民眾能得到好的醫療服務,並推廣健康檢查的重要性,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我們從92年3月起推動「行動醫院、全民健檢」政策迄今已滿7 年,累計辦理965場次、服務240,065人次,發現癌症數930人,其中子宮頸癌321人,乳癌113人,肝癌189人,大腸直腸癌302人及口腔癌 5人。
有許多長輩因為住得地區比較偏遠,醫療資源不足,而且傳統上還有諱疾忌醫的觀念,甚至身體的病痛都是拖到不能再拖才去求診,往往因此錯過黃金診療期,回到 故鄉擔任縣長後,我們就積極投入將醫療資源帶到偏遠地區的工作,從「預防重於治療」的觀點來宣導民眾健康檢查的重要性。
「行動醫院、全民健檢」進入第8年,台南縣是全國唯一推出的行動醫院政策的縣市,也是服務量最大、場次最多、服務時間最長的縣市,更在2009年8月康健雜誌「防癌城市調查」榮獲「癌症篩檢表現」第一名的城市 。
「行動醫院、全民健檢」的服務項目包含五大癌症篩檢(子宮頸癌及乳癌初步篩檢、大腸直腸癌、肝癌、口腔癌)、一般成人健檢項目、骨密、X光、慢性病、代謝 症候群等,針對40歲以上縣民及30歲以上3年未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縣內婦女提供貼心服務,這些一般到大醫院可能要花費數千元的檢查,對縣民是完全免費 的,因為擁有健康的身體比什麼都重要!
五丶台灣當前老化丶少子化雙重嚴重危機:
(一)快速老化:
2018:臺灣65歲以上,將達14%以上,成為高齡化社會;
2025:將達20%以上,成為超高齡社會。
全世界老化最快速的國家。
(二)最嚴重的少子化:
出生率約1.03為全世界最低的國家。
(三)撫老比將小於3,陷入崩塌的危機:
目前一位老人由5個人撫養,到了2028年只有3人。依聯合國的定義,潛在支持比小於3,社會將無法運作。
臺灣將被迫接受大量的移民,否則社會無法運作!
(四)平均臥床時間7.3年,悲慘的老年:
1、臺灣老人臨終前平均臥床時間7.3年,挪威芬蘭等北歐國家祇有二週。
(五)崩塌式的衝擊:
1、敎育:高敎崩盤,60所大學倒閉。
2、健保、年金丶長照丶財政皆將崩盤,社會塌陷!
3、產業缺工丶經濟塌陷!
六丶老化丶長照與新大同社會營造運動:
如何藉由長照的大量需求,以及政府長照預算的增加(或長照保險的實施),將長照政策借力使力提升為台灣的「新大同社會營造運動」?而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新大同社會的境界呢?
(一)不是祇有照顧失能者的「巷弄長照站」,或是「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而是如何成為村里社區「促進健康幸福生活」的關懷中心:
社區化的村里關懷中心,除了作為村里社區預防保健、電話問安、關懷訪視、共餐及送餐、體適能外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功能外,村里關懷中心的功能可以再擴
充為如下的機能:
1 、村里社區的長照平台:(落實在地健康老化的最重要的平台)
( 1 )可以成為村里的失能之人、幼兒的日托中心。
( 2 )村里社區老人共餐的食堂,也可以作送餐服務。
( 3 )提供短時間看顧衰弱或輕度失能者的照顧服務,體適能、輕度失能復健、緩和失能服務。
2 、村里的終身學習平台。 -----學習可以使老人活躍年輕化。
把長照政策躍升為全民的終身學習運動,也使整個國家活躍年輕起來!
3 、健康、健身、復健、休閒活動的敎育、學習平台。 可以達到預防疾病丶減少失能丶局部失能的復健,而達到在地健康老化的目標!
希望將臺灣老人臨終前躺在床上7.3年的現狀,能夠大幅縮短,而朝向北歐國家二個禮拜的目標邁進!
4 、社區營造的中心。
包含社區環境維護、綠美化、社區文化、社區產業營造。
- ---可以使老人成為對社會社區有貢獻,經驗可以發揚承,而且可以振興在地的產業。這就是「老而有用」「有貢獻成就」健康幸福的晚年!
(二)鄉鎮市區公所應該扮演,協助「村里關懷中心」,推動長照、終身學習、健康訓練、社區營造的,區域性資源整合推動中心。這也是過去鄉鎮在這些功能角色被疏忽的地方。
七丶長照2.0仍然背離「照顧社區化」?
長照2.0有關「照顧社區化」的平台是什麼?又如何將「醫療丶長照與社區服務各自為政」予以整合的平台設計!
長照2.0預計成立:
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469處。原則上每一個鄉鎮市區至少一處。
1、場域:醫院/綜合醫院/小規模多機能/日照中心/護理之家/衞生所/偏鄉長照據點。
B級複合型日間服務中心:829處。毎一個國中學區一處。
1、場域:日間拖老據點/衛生所/物理治療所/職能治療所/診所/社區醫療群(醫師)
C級巷弄長照站:2529處。
每三個村里設置1處。
1、場域:居家護理所/居家服務提供單位/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農漁會/社區發展協會/村里辦公室/社會福利團體等/衛生所/樂智據點。
(一)到底那一個是「照顧社區化」的平台?「照顧社區化」的平台需要什麼樣的需求?什麼樣的規劃?
看起來是混亂?或混沌不明的?
(二)「醫療丶長照丶社區服務各自為政」如何整合的平台?
(三)為什麼刻意稀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村里關懷中心)?卻另外搞一個「巷弄長照站」?
(四)鄉鎮市區公所的角色,為什麼完全被跳過?甚至於連鄉鎮市區衞生所的角色,也完全被跳過!
第一線地方自治體(鄉鎮市及區)為何完全沒有長照的服務管理角色?(這表示規劃者由上而下,中央獨裁者的規劃思維)
(五)最基層的村里辦公室丶社區發展協會(包括各村里的老人會丶媽媽敎室)這些基層組織,為什麼完全沒有跟長照體系聯結?(一個完全沒有由下而上的組織聯結)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