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為何捨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而另設巷弄照護站呢?

林萬億為何捨棄衞福部社家署主管下現成的2529點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原台南縣時代的村里關懷中心),而另創二千五百多個「巷弄照護站」,受各界質疑呢?
1030期今週刊刊登了林萬億的説法,這個說法你能滿意嗎?
-------------------
「(記者)問:長照二.○要設二千五百多個巷弄照護站,跟過去十年來設置的兩千多個「社區關懷據點」有何差別?

(林萬億)答:最大不同應該是「在地安老」的差異性服務再擴大。光是送餐,不同族群,就要有不同服務。例如,到閩南人家中,阿公會把便當倒到碗公,再把菜挑出來,菜與飯分開吃;送到原住民那邊,就要送到石板屋的聚會所,把便當聚在一起共食;客家人卻是各自端著到公廟邊聊邊吃。

不同出身背景,也要有不同照顧方式。例如,九十歲的榮民與九十歲的農民,就是不一樣的老人。榮民因為經過戰爭移民,較能接受改變,可以接受集中;老農民喜歡在自家附近。在長照產業中,關照不同族群,要有不同的「文化敏感」。

關懷據點過去沒有力氣去整合,預計用四、五年,將大家詬病、片段、零散資源再整合,預計十年後,也就是台灣接近超高齡社會時,長照機制可以達到全面照護的地步。」
------------------
我的評論如下:
一丶對於林萬億的答覆,除了「關懷據點過去沒有力氣去整合」這一句話算是跟問題有直接關聯外,其他的答覆説詞,完全跟問題無關,根本沒有回答問題!
(一)過去長照1.0送餐都由縣市政府公開招標,並沒有直接委託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去執行送餐,造成無法落實照顧在地化。所以林政委拿送餐作比喻,祇是更凸顯作為長照1.0的制度設計者的林政委,從一開始就排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也可以説一開始就祇有「照顧社區化」的口號,而實質的作法是將照顧社區化的關懷據點予以排除!
二丶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過去沒有力氣去整合,原因是什麼?林政委有去了解嗎?
(一)林政委是否知道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過去一年祇有12萬元?
這樣一個沒有專職人力,完全靠志工,每一個月的行政及活動費祗有新台幣一萬元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在資源如此貧乏下要扮演社區在地照顧整合者的角色,當然有其困難;更何況長照1.0的整體設計完全跳過村里社區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導致村里丶社區更沒有資源扮演在地照顧整合者的角色。
(二)衞福部為何不去檢討,
1、是否強化它的專職人員及配備丶設施?
2、是否長照1.0及2.0應該如何跟村里丶社區的「在地照顧」整合在一起。
結果林政委及衞福部負責官員,不但不知反省,反而直接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過去沒有力氣去整合」而直接否定之。
(三)如果「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過去沒有力氣去整合」,那請敎林政委,在同樣的資源條件下,那「巷弄長照站,就有力氣去整合嗎?」
據悉目前長照2.0將補助巷弄長照站第一年124萬元,而且服務項目巷弄長照站也有服務收入。
如果你資源不給「村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卻把資源第一年124萬元補助給另起爐灶的「巷弄長照站」,那不但不公平,而且不就是浪費了全國2529個現成的丶且運作一段時間的「村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嗎?
三、巷弄長照站的性質是什麼?設施是公的?或是私人的?經營主體是公共的村里社區?或是私人?
在巷弄長照站,究竟是公或私都還沒定義清楚下,就直接否定既有的2529個具有「公共性」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而直接補助巷弄長照站,據悉目前長照2.0將補助巷弄長照站第一年124萬元,而且服務項目巷弄長照站也有服務收入。那是不是會有構成「圖利私人」的問題呢?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