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發言者多數是依據維基百科所作的"Tayouan"是指島上有"台窩灣"社平埔族,而叫做大員,即台灣之來源。但我並不同意平埔族台窩灣社這種說法,不贊成「平埔來源説」,但我是主張「漢語來源説
我的主張是:明朝末葉福建福州丶泉州丶漳州地區的海商丶海盜丶漁民對大海東方灜洲的大海島的地理描述「在一個廣大潦闊的內海大海灣(後稱為台江內海)的地方」,而「那個大海灣的地方」,為了方便溝通而逐漸簡化為「大灣(閩南語音)」或「大員(閩南語音)」「台員(閩南語音)」。
其實1602年陳第隨著沈有容將軍剿討日本海盜而登陸台灣時,在其所著"東番記"就已經稱"大員"(閩南語音)。
而荷蘭人來中國,先在澳門被葡萄牙驅趕,而轉至福建福州及泉州一帶,又被明朝驅趕,而經福建福州丶泉州地區的海商及漁民建議他們到澎湖落腳,結果到了澎湖落腳不久,明政府又再度要驅趕他們,後來經由大海盜兼海商李旦居中協調,建議荷蘭人到"大員"落腳。所以荷蘭人最早接觸的都是福建的漢人,所以荷蘭人稱呼的"Tayouan"「大員」,應該是源自於漢人之口,而不是源自平埔族人之口説。
至於漢人的說法究竟是源自「大海灣的地方」的簡化為「大員」,或者是平埔族「台窩灣社」而命名,其實歷史文獻都証明大員島上並沒有「台窩灣社」。
而根據陳第的東番記提到「大員乃赤崁外一小島,為入番社的門戶,島上多漢人,乃販海商賈」,這裡稱島上多漢人乃販海商賈,也間接証明沒有所謂「台窩灣社」。其後福建莆田人周嬰在其所著《遠遊篇》中,引《東番記》而稱之為"台員"。
而德國史學家Ludwig Riess研究荷蘭史料時發現,荷蘭人與台灣原住民溝通多由客家人居中翻譯。故應為客家話拼音Th'oi-v'an的轉寫,意思是大灣。「大海灣的地方」的説法,應該與Ludwig Riess的「大灣」説法,相通!
史料表明荷西時期以前,此處為客家人聚集地,閩南人則聚集地,閩南人則聚集在魎港一帶活動。
大員或台員的名稱,是最早出現在中文文獻上「台灣」原始文字的前身,
至於維基百科上有關台灣名稱之來源是因為大員島上平埔族「台窩灣社」的說法,我個人認為那是因為日本學者在翻譯古荷蘭文「Tayouan」時,因發音的關係,同時也不夠熟悉大員、台江內海的地理環境,而翻譯成「臺窩灣」,並進而衍生成「台窩灣社」的説法。
這個錯誤跟荷蘭人將「閩南語"船"」的發音記載為"Junk丶Jong、Jung",而日本台灣研究的學者則將Junk轉翻譯成為"戎克船",而台灣研究的學者延用"戎克船",而卻忘了那本來就是「台語"船"」的意思!
雖然我不認同臺灣之名,是源自大員島上平埔族「台窩灣社」的來源説,但看到大家凡事追根到「平埔」的態度,倒也不禁莞爾!真的是本土意識高漲!目前Wiki百科也採平埔説,但我相信不久之後「閩南語來源説」將來成為主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