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要振興,改善國內投資環境當然是最重要,而且歷任的總統及行政院長,無不以改善投資環境振興經濟為要,但為何仍然問題多多呢?我認為以下幾個課題仍然攸關台灣的投資環境的改善:
(一)外勞與基本工資脫鈎:
國內勞工有最低基本工資的保障,目前最低基本工資是新台幣19047元,而且本勞外勞一體適用。
二十幾年來民間企業一直要求外勞應與基本工資脫鈎,理由是新加坡丶香港均未有外勞適用基本工資的問題,為什麼台灣要適用呢?由於台灣的外勞薪資較貴,導致台灣產業被迫外移到中國或東南亞,這幾年許多台商想要回台灣設廠,但也因外勞薪資釘住基本工資,使擬回台設廠的台商怯步。在中國大陸投資受害的台商高為邦,就大力主張政府要吸引台商回台投資,祇要將外勞與勞基法基本工資脫鈎,即可發揮很大的效果。
但企業界的要求一直未得到中央政府的同意。從李登輝時代到陳水扁丶馬英九,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阿扁時代將家庭看護工排除在勞動基準法,所以目前家庭看護工就不適用勞基法,而不適用基本工資,他們的薪資仍停留在15840元!
中央政府不分藍綠反對將「外勞與基本工資脫鈎」,其反對的理由,無非是中華民國是國際勞工組織的成員,基於平等及丶人權的理由,及來自國際勞工組織的壓力及外勞供應國的要求。另外就是國內的勞工團體的反對,他們擔心引進更便宜的外勞,會使資方更想用外勞而打壓他們的薪資及就業率!
目前這些反對的理由尚不足於說服我,理由:1、是香港、新加坡可以,臺灣為何不可?2、而且留在國際勞工組織,對臺灣有何政治效益?沒參加又有何不利!3、而且外勞薪資本是國際自由巿場,臺灣廠商所提出的薪資價格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有誘因吸引外勞來臺灣,就由國際勞動市場來決定!4、至於國內勞動團體的反對理由也不對,因為本勞本來就有基本工資保障,而外勞人數可依本國就業巿場的情形而訂出總量管制,所以他們的顧慮顯然是多慮而已!5、至於平等及人權的觀點,則是見人見智,因為不同國家的生活物價水平不同,外勞供應國的物價水平及生活所需的費用,遠比台灣低,所以平等的觀點不能祇依貨幣的數字,而必須結合物價及生活水平所需費用綜合考慮,也就是實質購買力問題!
中央政府仍應再審慎重新評估,儘快將外勞薪資與本勞的基本工資脫鈎!如此將可提供更多台商根留台灣,而且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改善政府效能問題?
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低落,我在縣長任內感受特別深!在李登輝時代還特別針對行政效率問題,作過許多檢討,印象中在經建會丶研考會及行政院跨部會整合,都曾經多次針對這些問題檢討過。在陳水扁時代,因為從民選民意代表到地方首長的洗禮,所以對行政效率,也比較重視,追蹤頻率也較高,可惜缺乏一個「行政革新及效率提升的中央管考機制」。但到馬英九時代,表面上尊重官僚體系,實際上行政效率低落,成為普遍性的問題。為什麼造成行政效率低落的原因在那裡呢?我認為:
1、中央應設立一個「行政革新及效率提升的中央管考機制」:
而且負責的層級不宜太低,應該要有部會行政首長以上的歷練,而且要熟悉法律及政府管理,並且應該聘請各個領域民間企業的實際負責人擔任諮詢顧問,以充分表達民間的心聲。
這個組織要檢討目前的法律及行政命令,是否有侵犯人民基本人權及正當的法律程序,及檢討管制的公共利益及手段的必要性的關係,同時也要檢討法規是否疊床架屋,及行政效率等問題!
2、環境影響評估程序及區域計劃委員會,重覆審查。
在許多開發案例中,環評委員會審查通過的案,在區委會又重新來一次審查同樣的議題!
3、肅貪及防弊組織疊床架屋,公務員動輒得咎:
(1)、肅貪及防弊組織疊床架屋:
目前政府的肅貪組織有傳統的「法務部調查局」,及新增的「法務部廉政署」,過去肅貪本是調查局的業務之一,原來也另有法務部政風司。除此之外檢察總長下有一個「特偵組」,而每一個地檢署也都有一個「肅貪組」。此外防弊組織,各單位都有政風人員丶主計,及監察院及審計部及各地的審計處。可以說肅貪及防弊組織疊床架屋。
(2)司法凌駕行政,寃枉他人也不需負責:
不祇是肅貪及防弊組織疊床架屋;而司法凌駕行政,往往在沒有真正了解相關案情,及有合理懷疑的証據下,檢調即濫行發動司法蒐搜偵察,並透露新聞給媒體,而案件即使最後不起訴或判決無罪,一般公務員的人格已受到即大的傷害,而且受到司法的折磨身心俱疲。所以在目前公務員祇好採取保守丶被動,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
而且問題持續惡化的原因,是司法人員濫權追訴行為,卻沒有任何責任,也沒有制衡的機制。如何制定合理的約制?檢討司法需在合理了解案件,且要有相當証據合理懷疑後,才可以進入搜索追訴。司法不自制,行政難有效率!
(3)監察院及審計室,踰越行政丶監察的分際:
行政丶監察權本有憲法上的分際,監察權及審計權卻往往自我膨脹,干預行政政策決策。例如蘭花園區為提升蘭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原來中央政府政策補助地方興闢園區公共設施即沒有自償性的要求,但審計處承辦人員個人主觀意見片面干涉行政權,要求要有自償性;這就是防弊機制自我膨脹,無人約束,反而妨害國家的競爭力。
4、中央跨部會間的整合能力問題:
政府的效能,中央是關鍵,有許多事務是各部會自己的業務,但有非常多事務涉及跨部會的整合,而跨部會的整合能力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而這些跨部會整合涉及(1)專業整合力。(2)政治位置的重要性及代表性。(3)決斷力。如何提升跨部會整合能力,是行政院的大課題。
5、中央與地方的溝通整合問題:
臺灣目前中央與地方欠缺制度化的整合機制。五都市長可以參加行政院會,或派副巿長參加!但其它縣巿首長卻由內政部長召開,而且不一定開,這是一個管理系統的大盲點。事實上行政院應與地方縣巿長召開定期的溝通會議,解決中央制定的法規丶制度,在地方執行的問題,中央並能聽取地方的心聲與需求,如此才能上情下達,下情上達,這種會議對國家行政效能的提升太重要了!
(三)中央政府應鼓勵並協助地方開闢工業區。
在政府鼓勵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回流,其實面臨的是二個問題,一個是勞工,涉及外勞的比重及與基本工資脫鈎問題,而另一個問題是工業土地供給問題!有些人以為台灣尚有不少閒置工業區土地,而對工業區土地開發在環評及區域計劃變更百般刁難,好似對付敵人,實在「過猶不及」。而也有人以為台灣不再需要擴大工業經營規模,我認為這些都是不了解市場現實的說法!要讓台商根留台灣,工業土地的平價(合理反應成本的價格)供應是絕對必要的,但馬政府這幾年雖然高喊台商回流台灣,但對如何平價提供工業用地,似乎毫無著墨!
我在台南縣長任內為發展地方經濟,拜託台糖公司開發臺糖已報編的「大新營工業區」,但因為經濟部認為產業外移中國,許多工業區套牢,所以不再開闢工業區,臺糖也就完全放棄此一計劃。而經濟部為去化既有工業區土地,乃提出「006688方案」促銷工業區,而經濟部在台南縣沒有工業區,所以中央的政策台南縣完全沒有受惠。
1、我的台南經驗:
------ 成功開闢三個工業區的實例
但為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我決定縣政府自行成立工業區開發基金,縣府自己成為開發主體,自行開闢大新營工業區(後來更名為柳營科工區)。後來又因為奇美許文龍有「液晶電視專區」的倡議,而委託奇美集團開闢了「樹谷園區」;另外配合南科需求及在地產業擴張而開闢了「永康科工區」。我任內總共開闢了三個工業區,合計約650公頃。另外規劃七股科工區及麻豆口工業區的開發。目前三個工業區均已完全成功出售,而廠商許多已生產,有的正建廠中,可以說是非常成功,非常搶手!
2、中央應鼓勵丶協助地方政府開闢工業區:
我在台南縣政府開發工業區成功的經驗,証明地方自行開闢的工業區在:(1)、效率上比中央快很多,(2)、也比較貼近廠商的需求,(3)、而且成本也中央便宜很多。如果中央政府能鼓勵各縣市政府自行帶頭結合產業界來開闢工業區,對帶動經濟發展效益很大,所以中央政府應抱著鼓勵丶協助的態度,甚至培訓地方政府開發工業區的專業知識及經驗,讓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上也能起帶頭衝的角色。
3、鄉村型工業區:
許多在地的中小企業沒有污染丶沒有廢水及廢氣排放,在沒有政府開闢的大型工業區可供進駐下,往往被迫違規在農地上使用,造成很多困擾。政府應在鄉鎮地區,結合在地的產業,規劃中丶小型的「鄉村工業區」,特別是「沒有廢水排放丶沒有廢氣排放的產業」,特別適合規劃較中丶小型的鄉村型工業區,讓在地產業可以更方便留住故鄉提供在地就業的機會
(四)海港型的自由經濟區
馬政府正如火如荼的推動自由經濟區,並把自由經濟區視為臺灣經濟振興的救命仙丹,但歷經五年多自由經濟區規劃案的內容一變再變,到目前為止大家都評估目前自由經濟區的規劃案仍是「空包彈」,缺乏具體的誘因!
1、桃園航空城淪為炒地皮開發案,反而不利產業進駐:
原來朱立倫在桃園縣長時代炒作的桃園航空城,馬政府也順勢哄抬將之列為重要計劃。但規劃到今五年,能否成功?
(1)「沒有蛋黃的空包彈」:
連長榮航空張國煒董事長都不捧場,公開表達桃園航空城是一個沒有蛋黃的「空包彈」,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產業誘因,反而長榮航空所需要的「航空維修園區」,政府卻遲遲無法提供土地。
(2)「航空物流園區」仍經營困難:
而且大家質疑最關鍵的是,目前OT委外給遠雄集團經營的桃園機場的「航空物流園區」,仍處於廠商未能充分進駐,經營虧損的狀態,而這是機場的核心產業,連核心產業都很難做大的情形下,桃園航空城就算列入自由經濟區,又有何產業可吸引進來呢?
(3)土地炒作,反扼殺產業進駐:
而且馬政府團隊大搞桃園航空城,卻不優先解決產業的土地取得問題,反而讓土地大規模炒作,將來產業土地又採取區段徵收方式取得,勢必大幅度增加產業用地的成本,讓產業進駐更困難!
(4)空港型經濟自由區仍以航空物流為核心:
桃園航空城規劃的邏輯太虛浮不實,也脫離產業的現實邏輯,想要從航空物流中心,擴大到深層加工有其現實的困境。畢竟空運成本偏高,而許多零配件不需經由空運,並沒有進駐到桃園航空城自由經濟區的特別誘因;如今因為土地炒作成本再墊高,更增加其競爭的困難!沈層加工這一塊作不起來,其它的醫美服務更是笑話,反而不如學荷蘭阿姆士特丹的史基輔機場,開放賭場及會展中心。
2、海港型的自由經濟區:
目前台灣仍有一點優勢是「Made In Taiwan」比「Made In China」在國際上較受肯定,價格也較好。臺灣應充分利用中國大陸的一些零組件,以臨近臺灣的沿海省份的零組件,以海運方式降低成本,而在台灣一些土地較便宜的港口,以該港口週邊土地規劃為海港型的自由經濟區,專門作利用大陸零組件,以「Made In Taiwan」為號召,可能還具有一點國際競爭力!目前台中港週邊丶台南安平港南邊土地丶麥寮港週邊土地,都是可以發展「海港型自由經濟區」。
當然在海港型自由經濟區可以考慮在外勞政策上較為寛鬆些!
目前經建會在自由經濟區的規劃上,似乎缺乏這種所謂「海港型」「深沈加工」「Made In Taiwan」,的「海港型自由經濟區」的規劃!其實在這個部份,兩岸的確仍有分工的經濟效益,值得重視!
(五)改善國內的投資環境仍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例如現有違規使用土地的產業,如何協助他們解決困難等。茲謹拋磚引玉提出四項議題供大家參考!這是一個政府應持續努力的課題!
台灣經濟振興之道(十)----務實的敎育改革
台灣當前經濟困境有許多來自國民的「觀念與態度」,而這些觀念包括過度迷信學位文憑,升學主義掛帥;而且輕忽實作,輕忽技職教育。尤其政府開放私立大學設立及開放技職專科學校提升為技術學院丶科技大學後,整個技職體系轉而講求寫論文,而不重視實作技術,而造成滿街大學生,但卻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說學問沒學問,講實作技術也沒半步!而這些觀念與態度的調整,必須從家長及敎育的改造著手。
一丶升學考試掛帥,而缺乏日常生活實作的訓練:
台灣的敎育,目前家長一代都是升學考試掛帥時代成長,過度強調背誦記憶,學校敎育的目的被窄化成為,為了升學考試或者學測的目的,但卻缺乏對於日常生活環境及生活的必需品的認識與實作的訓練。例如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丶空間丶建築,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的各項用品,如電燈丶冰箱丶電視丶洗衣機丶電風扇丶等家庭電器及房屋丶建築丶廁所抽水馬桶,而行的部份如自行車、摩托車丶汽車,這些都是每天伴隨著大家生活的必須品,但是學校敎育幾乎從來不敎,也沒有拆解過,重新組裝過!
一個對基本生活環境及基本生活必需品,都沒有充分認識及尊重的敎育方式,的確如空中樓閣一般的不實在,而且也顯得是現代方便生活的當然享受者,而不會尊重現代生活方便性產品背後的科技丶及複雜的系統整合及分工的關係丶以及過去先行者努力累積的成果!而相反地,敎育的方式如果能讓學生認識這些日常生活環境及各項生活的必需品,則學生從這些天天所接觸的環境物品中所學習的知識及產生的好奇心,都是活生生的,而且也可以站在前人努力的成果基礎上,激發其創新的可能性!
改變這樣的敎學方向,則必需修改國小丶國中丶高中職的課程綱要及高中職的甄選方式!
二丶如何重振技職敎育?
這幾年開放大學普遍設立,及技職學校專科化,技職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化丶科技大學之後,已普遍出現有專業的技術工人逐漸出現嚴重的斷層。年輕一代明明沒興趣唸書或不適合唸書研究,但在追求大學文品的社會壓力及父母期許下,浪費了好幾年的青春勉強混畢業,結果畢業後高不成低不就,許多祇好領22K的薪水;而企業界也覺得這些人空有大學學歷卻沒有專業,而不願意付出較高的薪資。而相反的,許多專業技工,例如水電工丶水泥工丶木工薪水遠高於一般大學生,但卻出現嚴重人力不足,甚至斷層的危機。這個教育訓練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如果沒有妥善調整,對臺灣未來社會及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確是一個瓶頸,甚至造成台灣經濟塌陷的結構性危機!
1、德國派或者美國派?
美國在高中階段沒有技職敎育體系,反而是在高中畢業後有社區學院的系統。但德國一向重視技職敎育體系,並不刻意鼓勵國民去考大學拿大學文憑,所以全國的大學學歷比率雖在全世界並非最高的幾個國家,但他的工匠精神,卻使德國的汽車、機器設備成為全世界最高級品牌丶品質的形象趷立不搖。在歐元區國家衰退嚴重之際,祇有德國仍能維持成長,支撐歐元區的經濟。台灣過去教育改革,走美國的路線,而輕忽了技職敎育,的確是走錯了方向,應該重新回頭檢討如何加強技職敎育訓練!
2、技職敎育訓練如何與產業技術需求結合?或如何與時俱進?
過去技職敎育最大的關鍵是:(1)如何與產業技術需求結合?達到訓練與就業結合。(2)由於產業技術快速變遷,技職敎育如何與時俱進?要達到以上目的,必需全國產官學訓達到充分的整合,所以包括:1、各個產業組織,2、工會組織及3、學校敎育機構丶4、訓練機構,5、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相關主管單位如勞委會丶經濟部丶敎育部丶農委會,能夠組成「全國人才需求及培訓規劃委員會」及「各縣市人才需求及培訓規劃委員會」。每年提出「需求及培訓規劃報告」。
3、「人才需求及培訓規劃委員會」設立的重要性:
人才需求與敎育培訓能夠充分結合,必需整合全國產官學訓各單位,並在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設立「人才需求及培訓規劃委員會」,每年提出「人才需求及培訓規劃報告」。但產業界及工會界,往往很鬆散,政府要整合他們的業界的需求,有時也很不容易呈現!如何達到有效整合,需求如何達到更完整的呈現呢?
4、政府應採取「業必歸會」的制度,以利整合民間的需求:
目前許多產業界及工會組織,均採取自由組織,往往非常鬆散,政府要作人才需求,也不易整合;為有效整合人才需求與敎育培訓規劃,政府應考慮採取「業必歸會」的制度,有效統合民間的需求!
三丶科技大學的再檢討:
技職敎育體系的五專紛紛成為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但學生素質普遍低落,但卻不針對其興趣丶性向丶專長,輔導其適合的興趣丶專長訓練。有些學生對於唸書這種文字抽象學習沒興趣,上課也沒興趣,但學校也不敢讓學生留級或當掉;因為少子化學校怕招不到學生,所以學校要求敎授祇得容忍,事實上這對敎授及學生都是浪費生命,浪費青春!而原來定位為專科,本來可以規劃學生從其興趣的事物中,實作中學習相關的技術,以技術來就業;結果升格為科大後,師資要求一定比例的博士,不管這些師資是否有實務的技術能力,而且通常這些敎授祇會唸書寫論文,而沒有實務技術能力!這些本來來培養學生技術能力的師資,現在被迫要寫論文以刊載符合SCI的期刊上,而學生中有很大比例無法把書唸好,或幫敎授做好實驗,而且也沒有辦法真的學到一些技術丶功夫!
1、科技大學,應針對學生全面性的依其性向丶興趣丶專長作調查分析,如不適合作閱讀抽象研究者,需回頭找回實作學習的敎育模式。
2、科技大學準許學校部份調整回二技及五專學制:
為了配合學校學生全面性性向丶興趣丶專長調查的特色,必需以學習實務技術為導向的學生,超過一定比例者,得允許學校針對這部份學生需求,而調整回二技及五專學制。而其相應的師資也應跟著調整,不受博士學歷及寫論文刊登SCI的限制,相反地這些實務導向地技術師資,則應訂定相關的基準!
四、大學與研究:
大學敎育是奠定學生人生很重要的階段,一個人的視野及求知精神在大學階段是關鍵,我認為台灣的大學敎育雖然普及,但方向及品質政府一定要求,我認為幾個方向非常重要:
1、國際化的訓練:
國際化是目前大學生面臨的世界,如何幫助這些學生在國際化的洪流中吸收新的資訊、新的知識,我認為強化大學生英語的能力及第二外國語文的能力是基礎工作,除了提供必要的學習環境之外,英語能力檢定及第二外國語文能力的檢定,應列為大學畢業的條件!
當然學校的國際交流,大學生的國際交流活動,都應列入必要的參與項目!
2、大學前兩年不分科系:
台灣是一進大學就分科系,但現代社會固然分工很細,但科技之間的整合以及不同知識的整合愈來愈重要,作為現代大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都非常重要,缺乏一定廣度及深度的知識,往往有太多盲點,所以是否學習美國制度,大學前兩年是共同科目,以奠定基礎知識的廣度及深度,儲備大學生跨領域的整合能力!
3、強化團隊合作同儕學習的敎學方式:
團隊合作是未來社會競爭的基本模式,而同儕學習的效果已証明是相對更有效率的學習模式,大學的敎育除了上課及個人研讀的方向外,團隊合作同儕學習的方式是大學應該成立專案督促敎授開發出此種敎案!而且敎學成效如何能夠成為大學師資評鑑的項目之一,也是值得關切者!
4、大學敎授不應祇重視SCI幾篇,也應重視研究與產業的關聯性:
敎育部及各大學訂定大學敎授丶副敎授丶助理敎授需發表論文刊登SCI刊物上,固然有督促功效;但研究與產業的關聯性,如何強化則是重點,尤其在國家資源有限下,政府及大學如何將大學研究與產業作更有效率的整合!
5、如何將臺灣的大學研究能量,整合納入台灣產業戰略研究所及台灣產業技術研究院中?
大學的研究能量,自由發揮固然仍有其功能,但如果缺乏系統性整合則散彈打鳥效果有限,我認為需要產丶官丶學、研更有全球視野的系統整合,從各個產業實狀及環境的長期追蹤丶產業技術變化的觀測及技術的收集,這些如果學丶研單位能有一分工長期追蹤,則必能有效掌握有限的資源,如何做最有利的運用!
五丶如何培養成學習型社會?
國家的競爭力,最終在於國民是否有主動學習新的知識,對世界環境保持不斷探索的精神?台灣的社會距離學習型的社會,仍有很大的距離,而推動台灣成為學習型的社會環境,就是整體提升國民終身學習的動機及相關的資源環境。
1、「打造學習型社會」列為政府「擴大內需要方案」:
推動學習型社會,打造一個終身學習的環境,應列為政府「擴大知識丶文化基礎建設」的「擴大內需方案」。
2、兒童圖書館:
學習的習慣要從小培養,要讓小朋友有適合的閱讀的讀物,例如漫畫版圖畫版的知識傳遞要遠比純文字有效多了,而且適合小朋友閱讀的環境,強化互動性學習的環境,這就是打造一個適合國民小學學童閱讀丶學習的兒童圖書館。
我在台南縣長任內曾大力推動每一所國小,皆能有一個兒童圖書館的計劃,前後也推了二十幾所學校!我認為此一模式如果能夠全國普及推動,一定可以為台灣下一代的學習習慣打下很好的基礎!
3、班班數位學習環境,每位國小中學生都有平板電腦:
隨著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快速進步,而且產品日趨成熟,觸控面板技術及產品的普及愈來愈高。人類已進入數位學習丶數位互動的新的科技學習環境。如何讓年輕一代學子能更有效率學習環境,的確是個嶄新的時代。我認為打造一個班班有數位學習環境,例如學生班班有Touch Panel,而且每個學生都有平板電腦,將是一個全新的學習時代。當然為了因應此一新的時代,如何開發網路課程?以及如何培訓師資?使具備此種數位互動敎學的能力及課程製作的能力,都是新的挑戰!
4、如何改革地方(鄉、鎮丶市丶縣)圖書館誠品化的規劃?
除了在國小階段打造兒童圖書館外,台灣各地方鄉鎮市級的圖書館,及縣市級的圖書館,也需要與時俱進。而這幾年誠品書店發展出一個很好的模式,誠品有如一座圖書館,但它提供了更舒服的閱讀環境,也有更多的新知、新的期刊丶新的書等。如果能夠把各鄉鎮市丶縣巿圖書館,以誠品化的方式來作規劃及經營,相信對國人終身學習一定有很大的效益!
5、廣設博物館丶文化館:
博物館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場所,從小孩丶年輕人丶成人丶到老人,博物館也是地方文化觀光的資源。但台灣用在博物館丶文化館的經費及人才實在太少了,而且策展的預算少丶人才不多而且生存也不易丶策展產業很難生存。台灣要提升國民知識及文化,要提升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則政府從中央到地方,應該要重視博物館的建構,培養各類博物館專業人才,及相關策展人才。
我在台南縣長任內推動新增許多博物館及文化館,諸如:黑面琵鷺生態展覽館丶鹽業博物館丶王金河烏腳病紀念館丶蕭壠文化園區(西拉雅平埔文化館丶南灜開拓史館丶藝陣館丶糖業文化館)、總爺藝文中心(顔水龍紀念館)、蔴荳古港史蹟文化園區(倒風內海故事館)、南灜天文敎育園區(大內天文台的觀測館丶展示館丶星象館)、樹谷生活科學故事館(科學敎育館及考古展示館)、楊逵文學館丶歐威紀念館丶林昆崗文物館丶沈光文文物館丶台南都會公園奇美博物館。由於這些館的建構大大提升台南地區的文化深度及廣度,也提升國民對自己土地的認同感!
六丶改革100%老師考績的弊端:
目前國中小及高中老師的考績,除了請假逾時限或被記過丶判刑者,幾乎是100%是甲等,因為學校師師相護,校長不敢得罪老師,而民選地方首長也不敢得罪老師,而敎育部又不敢得罪全國敎師會,所以造成今日畸形的狀態。這種老師考績現況等於是放棄考核,全部保送甲等,這樣的考績,如何能提升敎育的競爭力呢?而目前公務員的考績最多祇有70%是甲等,顯然是不公平不合理!要提升臺灣的敎育競爭力,一定要改革目前這種不合理的老師考績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