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大埔土地區段徵收的法律問題?

       轟動全國的苖栗大埔農地土地徵收事件,在苖栗縣政府強制拆除張藥局等最後四戶後,苖栗縣政府似乎已為動用公權力拆掉了,事件就會結束了!但看來社會支持抗爭的力量,似乎吞不下這口氣,是否會如何發展?猶待觀察!
       但反大埔土地區段徵收的農村陣線及相關支持的學界人士,似乎給外界印象反對「區段徵收」,所以也引起地政丶都市計劃學界專家不同的觀點!因為區段徵收原是學界丶專業界認為比較公平,而且共同設施丶共同環境比較優的開發手段;問題可能是出在區段徵收的範圍,也就是新興都市計劃的範圍及計劃本身的,是否必要性及合理性?

計劃緣起:
       大埔計劃苖栗縣政府有時候對外宣稱是竹南科學園區,但國科會已明白宣示並非國科會科學園區的計劃。事實上本計劃起源於鴻海集團的群創光電原擬在此設廠而向苖栗縣政府提出土地需求30公頃,苖栗縣府乃有此一大埔都市計劃開發計劃。所以本案緣起是工業用地的需求!但苖栗縣府不循工業區報編的程度開發工業區,卻反而走都市計劃程序變更,將開發面積擴大為150公頃(據悉本計劃苖栗縣府原提出三百公頃的計劃,後來內政部都市計劃委員會將之砍了一半才通過),而內政部竟予以准許!後來2011年開發時,發生大埔農民抗爭,大埔阿嬤自殺事,而其時群創公司因與奇美合併,所以已無用地需求。但苖栗縣政府目前已找到新的買主台積電公司(TSMC)。

計劃的問題:
       1、工業用地的需求,為何不找既有的工業區或科學園區用地呢?
            本案最讓人質疑的是既然是工業用地的需求,則不論是經濟部既有開發的工業區(如南科工,都尚有未去化的土地),或各縣巿既已編定的工業區也有不少,而國科會的南科丶路竹科丶中科也都有既已開發的科學園區用地,為何不找這些既有的科學園區用地呢?這是令人費解,難以服人之處,當時的內政部都巿計劃委員會實在難辭其究!
       2、工業用地需求,為何不循工業區報編程序,先作環評及區域計劃變更程序呢?
            一般農地作為工業區用地,需作嚴謹的環評程序,要處理供水証明,空污丶水污丶廢棄物處理及環境隔離綠帶,而且也需表明開發的工業種類,並需經區域計劃變更程序。本案理應依工業區報編程序,但卻走新興都市計劃程序,而顯現出幾個疑點?
        (1)是否規避環評程序?
                 如果30公頃工業用地勢必需作環評,如果本案未做環評,則有全案被推翻的問題!也有嚴重官商勾結問題!
        (2)將高污染性的光電廠丶半導體廠與住宅區放在同一新的都市計劃內,顯然不合理。
                 無論是群創的光電廠或台積電的半導體廠,在空污丶水污問題,都不宜與住宅區與商業區放在一起,而本計劃卻背離規劃原則,將污染工廠與住宅區放在一起!
       3、張藥局是否應納入?
            本案張藥局原就在大馬路旁開藥局,本來就不宜納入區徵範圍,但本案卻強迫納入,也不無值得檢討之處!

         大埔案的確是借著工業開發而擴大炒作土地開發,而地主多數人當然樂見農地變建地,但整個計劃確實有諸多不合理之處,所以都市計劃界應引以為鑑,不可將工業區開發混合住宅區開發!竹科三期目前也是有此一問題!如果當初引導群創公司到中科丶南科丶路科,豈有今天的是非難了的問題!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洪仲丘案的主嫌??-----及軍事司法改造運動


                                           洪仲丘案的主嫌???
                                                  -----及軍事司法再改造運動
     
       洪仲丘退伍前兩天在禁閉室內被凌虐致死案,迄今已經17天,雖然總統道歉、國防部長也多次道歉、陸軍司令部李司令也公開道歉,但軍事單位偵辦迄今,給全民的感受似乎不是要追究真相,而是試圖在掩蓋真相!所以就在今日(7月20日)有網友自動發起包圍國防部的行動,結果反應非常熱烈,有超過萬人參加(主辦單位宣布超過三萬人參加),但國防部長卻刻意選擇再度到洪家去祭拜。今天又是馬英九總統參選國民黨主席的投票日,可以說是非常的不光彩!馬總統今日下午也親自到洪家祭拜洪仲丘,並向家屬慰問!
       但無論總統、國防部長再多的道歉、祭拜均無濟於事,洪家大姐表達他們家屬的心聲,因為17天來軍方掩飾的表現,沒有追求真相的態度,使他們由期待變為憤怒!
為什麼17天來軍方及軍事檢察官的表現,家屬及社會大眾均看不出軍方及軍事檢察官有追求真相的決心,反而是像擠牙膏一樣,家屬或外界輿論有提到的事証才被動調查,而且顯著的事証也不辦理,整體的態度是在應付家屬及社會輿論,所以才會有今天的自發性的抗議包圍國防部的群眾活動。

一、軍事檢察官到目前為止顯然有以下幾項應作為而不作為:

1丶明知士官不得關禁閉,竟然公然將下士洪仲丘關禁閉,相關違法的「旅長」、「旅政戰主任」,竟未查辦:
      依照「陸海空軍懲罰法」第六條,士官不適用關禁閉之處分,而洪仲丘是下士士官,不可以關禁閉處分,而542旅的旅長、及政戰主任竟然同意此項違法處分,其危法亂紀可見一般。
      而且洪仲丘在關禁閉期間,五次向旅政戰主任以簡訊求救,並也傳給旅長,而且家屬親自向旅長請求,旅長及旅政戰主任依然置之不理,顯然在洪仲丘身體健康有不堪負荷的情形,旅長、及政戰主任均有怠忽職責。
2、旅長及旅政戰主任均已涉及陸海空軍刑法第44條凌虐部屬致死罪:
      依照陸海空軍第44條:「長官凌虐部屬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而依照同法第45條:「長官對於部屬明知依法不應懲罰而懲罰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禁閉是對士官的違規處罰,身為旅長丶旅政戰主任焉有知之理,其明知不應關禁閉卻仍違法准許,並假藉禁閉室的操練而導致洪員被凌虐致死!所以本案如果不追究旅長及旅政戰主任之責,如何給社會交待?
3、軍方公然淹滅証據,也構成犯罪:
      洪仲丘被虐死乙案,有80分鐘的關鍵錄影帶憑空消失,這是顯然淹滅証據的行為,這顯然已構成刑法164條湮滅証據罪,但目前完全看不出軍事檢察官調查的意願。這種坦 護軍方的行徑 自然很難被家屬及社會接受

二、軍方官官相護 源自軍事審判法審檢不獨立:

1 、大法官釋字436號宣告軍事審判法違憲:
     
軍事審判法在民國88.10.2以前,可以說軍事司法完全不獨立,當時案件起訴不起訴軍事檢察官不能獨立決定,須經軍事單位首長同意;而且軍事審判程序中,案件的判決,軍事審判官不能獨立作判決,必須經軍事單位首長同意。這個規定顯然是軍事首長控制司法,而與現代憲法對於國家權力行政丶立法丶司法三權分立之原則相抵觸,而與司法獨立於行政丶立法之司法獨立的理念相違背。所以16年前,民國86年當時我擔任第三屆立委時,在立法院特別領銜連署聲請大法官會議解釋「軍事審判法」違憲,侵害司法獨立的憲政原則。同年10月13日大法官會議做出436號解釋,該解釋破天荒的宣告軍事審判法違憲,並要求國防部在二年內修法!
       在大法官釋字第436號宣告軍事審判法違憲,並宣告違憲條文在二年內失去效力,所以88.10.2軍事審判法經過很大的翻修!

2、目前軍事司法制度仍有違憲之虞!

      自修法以來軍事審判體制雖有進步,但軍中凌虐阿兵哥案件仍然屢見不鮮,平均一年有約500人阿兵死於軍中,實在是太高了!尤其目前從洪仲丘受虐死亡案已17天來軍事檢察官的表現,處處顯得官官相護,其原因何在呢?
  (1)無論軍事法院或軍事檢察署,均由國防部設立,都受國防部部長監督:
           依照現行軍事審判法第15條至18條及第49條丶50條之規定,各級軍事法院及其分院是由國防部設立,並受國防部部長監督;而各級軍事法院及其分院配置軍事檢察署,也是由國防部設立,並受國防部部長監督!根據這些規定軍事檢察官丶軍事審判官的考績升遷都掌握在國防部的手裡,而國防部長在依授權方式,由各軍事單位首長參與軍事檢察官丶軍事審判官的考績升遷,而形同各軍事單位相關的首長,可以相當程度掌握這些軍事檢察官丶軍事審判官的職業考績升遷前途,所以不官官相護,這些軍事檢察官及審判官那有前途可言!這就是制度逼得這些軍事檢察官丶審判官,不得不官官相護!
       看來軍事檢察官丶審判官仍隸屬於國防部,顯然檢察獨立丶司法獨立是很困難的,要軍事檢察官辦他的長官是不可能的,而辦軍官同僚也很困難,因為長官也會受連帶處罰,所以官官相護!
   (2)國防部長監督軍事法院丶軍事檢察署已有違憲之虞:
           由於上面法條的規定,國防部及各軍事單位首長掌握軍事檢察官丶審判官的考績升遷前途,所以已實質影響司法獨立的運作,對於軍事檢察官依法追訴軍中同僚丶長官的集體貪污或犯罪之行為,已顯有困難;而對於軍事審判官的獨立行使判決,也顯然構成威脅!所以這些條文應有構成違憲之虞!

三丶讓軍法回歸普通法院及檢察機關:
       所以此次洪仲丘被虐死事件,應該不祇是為洪仲丘個案申寃,而更應該進一步徹底檢討軍事司法體制。是否仍有必要採取軍法及一般司法兩元體制?或者直接採取軍法與一般司法合而為一,採取一元體制,而將軍事審判改隸一般法院,而軍事檢察體制,回歸法務部及而一般檢察系統,才可能杜絕目前軍中官官相護丶集體相互掩護犯罪的亂象!目前歐陸國家如德國已取消二元體制而回歸一般司法!就算要採取二元體制,關於軍事檢察官丶軍事審判官的人事績效考評升遷,也應完全脫離國防部的監督系統,才有可能擺脫目前官官相護丶集體相互掩護犯罪的亂象!洪仲丘的犧牲希望能激發大家,對軍事司法體制再改革的聚焦推動!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台灣經濟振興之道(十)----務實的敎育改革

         台灣當前經濟困境有許多來自國民的「觀念與態度」,而這些觀念包括過度迷信學位文憑,升學主義掛帥;而且輕忽實作,輕忽技職教育。尤其政府開放私立大學設立及開放技職專科學校提升為技術學院丶科技大學後,整個技職體系轉而講求寫論文,而不重視實作技術,而造成滿街大學生,但卻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說學問沒學問,講實作技術也沒半步!而這些觀念與態度的調整,必須從家長及敎育的改造著手。

一丶升學考試掛帥,而缺乏日常生活實作的訓練:
       
        台灣的敎育,目前家長一代都是升學考試掛帥時代成長,過度強調背誦記憶,學校敎育的目的被窄化成為,為了升學考試或者學測的目的,但卻缺乏對於日常生活環境及生活的必需品的認識與實作的訓練。例如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丶空間丶建築,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的各項用品,如電燈丶冰箱丶電視丶洗衣機丶電風扇丶等家庭電器及房屋丶建築丶廁所抽水馬桶,而行的部份如自行車、摩托車丶汽車,這些都是每天伴隨著大家生活的必須品,但是學校敎育幾乎從來不敎,也沒有拆解過,重新組裝過!
       一個對基本生活環境及基本生活必需品,都沒有充分認識及尊重的敎育方式,的確如空中樓閣一般的不實在,而且也顯得是現代方便生活的當然享受者,而不會尊重現代生活方便性產品背後的科技丶及複雜的系統整合及分工的關係丶以及過去先行者努力累積的成果!而相反地,敎育的方式如果能讓學生認識這些日常生活環境及各項生活的必需品,則學生從這些天天所接觸的環境物品中所學習的知識及產生的好奇心,都是活生生的,而且也可以站在前人努力的成果基礎上,激發其創新的可能性!
       改變這樣的敎學方向,則必需修改國小丶國中丶高中職的課程綱要及高中職的甄選方式!

二丶如何重振技職敎育?
       
       這幾年開放大學普遍設立,及技職學校專科化,技職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化丶科技大學之後,已普遍出現有專業的技術工人逐漸出現嚴重的斷層。年輕一代明明沒興趣唸書或不適合唸書研究,但在追求大學文品的社會壓力及父母期許下,浪費了好幾年的青春勉強混畢業,結果畢業後高不成低不就,許多祇好領22K的薪水;而企業界也覺得這些人空有大學學歷卻沒有專業,而不願意付出較高的薪資。而相反的,許多專業技工,例如水電工丶水泥工丶木工薪水遠高於一般大學生,但卻出現嚴重人力不足,甚至斷層的危機。這個教育訓練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如果沒有妥善調整,對臺灣未來社會及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確是一個瓶頸,甚至造成台灣經濟塌陷的結構性危機!
     1、德國派或者美國派?
          美國在高中階段沒有技職敎育體系,反而是在高中畢業後有社區學院的系統。但德國一向重視技職敎育體系,並不刻意鼓勵國民去考大學拿大學文憑,所以全國的大學學歷比率雖在全世界並非最高的幾個國家,但他的工匠精神,卻使德國的汽車、機器設備成為全世界最高級品牌丶品質的形象趷立不搖。在歐元區國家衰退嚴重之際,祇有德國仍能維持成長,支撐歐元區的經濟。台灣過去教育改革,走美國的路線,而輕忽了技職敎育,的確是走錯了方向,應該重新回頭檢討如何加強技職敎育訓練!
     2、技職敎育訓練如何與產業技術需求結合?或如何與時俱進?
          過去技職敎育最大的關鍵是:(1)如何與產業技術需求結合?達到訓練與就業結合。(2)由於產業技術快速變遷,技職敎育如何與時俱進?要達到以上目的,必需全國產官學訓達到充分的整合,所以包括:1、各個產業組織,2、工會組織及3、學校敎育機構丶4、訓練機構,5、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相關主管單位如勞委會丶經濟部丶敎育部丶農委會,能夠組成「全國人才需求及培訓規劃委員會」及「各縣市人才需求及培訓規劃委員會」。每年提出「需求及培訓規劃報告」。
     3、「人才需求及培訓規劃委員會」設立的重要性:
          人才需求與敎育培訓能夠充分結合,必需整合全國產官學訓各單位,並在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設立「人才需求及培訓規劃委員會」,每年提出「人才需求及培訓規劃報告」。但產業界及工會界,往往很鬆散,政府要整合他們的業界的需求,有時也很不容易呈現!如何達到有效整合,需求如何達到更完整的呈現呢?
     4、政府應採取「業必歸會」的制度,以利整合民間的需求:
          目前許多產業界及工會組織,均採取自由組織,往往非常鬆散,政府要作人才需求,也不易整合;為有效整合人才需求與敎育培訓規劃,政府應考慮採取「業必歸會」的制度,有效統合民間的需求! 

三丶科技大學的再檢討:
      
       技職敎育體系的五專紛紛成為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但學生素質普遍低落,但卻不針對其興趣丶性向丶專長,輔導其適合的興趣丶專長訓練。有些學生對於唸書這種文字抽象學習沒興趣,上課也沒興趣,但學校也不敢讓學生留級或當掉;因為少子化學校怕招不到學生,所以學校要求敎授祇得容忍,事實上這對敎授及學生都是浪費生命,浪費青春!而原來定位為專科,本來可以規劃學生從其興趣的事物中,實作中學習相關的技術,以技術來就業;結果升格為科大後,師資要求一定比例的博士,不管這些師資是否有實務的技術能力,而且通常這些敎授祇會唸書寫論文,而沒有實務技術能力!這些本來來培養學生技術能力的師資,現在被迫要寫論文以刊載符合SCI的期刊上,而學生中有很大比例無法把書唸好,或幫敎授做好實驗,而且也沒有辦法真的學到一些技術丶功夫!
     1、科技大學,應針對學生全面性的依其性向丶興趣丶專長作調查分析,如不適合作閱讀抽象研究者,需回頭找回實作學習的敎育模式。
     2、科技大學準許學校部份調整回二技及五專學制:
           為了配合學校學生全面性性向丶興趣丶專長調查的特色,必需以學習實務技術為導向的學生,超過一定比例者,得允許學校針對這部份學生需求,而調整回二技及五專學制。而其相應的師資也應跟著調整,不受博士學歷及寫論文刊登SCI的限制,相反地這些實務導向地技術師資,則應訂定相關的基準!

四、大學與研究:
       
        大學敎育是奠定學生人生很重要的階段,一個人的視野及求知精神在大學階段是關鍵,我認為台灣的大學敎育雖然普及,但方向及品質政府一定要求,我認為幾個方向非常重要:
     1、國際化的訓練:
          國際化是目前大學生面臨的世界,如何幫助這些學生在國際化的洪流中吸收新的資訊、新的知識,我認為強化大學生英語的能力及第二外國語文的能力是基礎工作,除了提供必要的學習環境之外,英語能力檢定及第二外國語文能力的檢定,應列為大學畢業的條件!
          當然學校的國際交流,大學生的國際交流活動,都應列入必要的參與項目!
     2、大學前兩年不分科系:
          台灣是一進大學就分科系,但現代社會固然分工很細,但科技之間的整合以及不同知識的整合愈來愈重要,作為現代大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都非常重要,缺乏一定廣度及深度的知識,往往有太多盲點,所以是否學習美國制度,大學前兩年是共同科目,以奠定基礎知識的廣度及深度,儲備大學生跨領域的整合能力!
     3、強化團隊合作同儕學習的敎學方式:
           團隊合作是未來社會競爭的基本模式,而同儕學習的效果已証明是相對更有效率的學習模式,大學的敎育除了上課及個人研讀的方向外,團隊合作同儕學習的方式是大學應該成立專案督促敎授開發出此種敎案!而且敎學成效如何能夠成為大學師資評鑑的項目之一,也是值得關切者!
     4、大學敎授不應祇重視SCI幾篇,也應重視研究與產業的關聯性:
           敎育部及各大學訂定大學敎授丶副敎授丶助理敎授需發表論文刊登SCI刊物上,固然有督促功效;但研究與產業的關聯性,如何強化則是重點,尤其在國家資源有限下,政府及大學如何將大學研究與產業作更有效率的整合!
     5、如何將臺灣的大學研究能量,整合納入台灣產業戰略研究所及台灣產業技術研究院中?
           大學的研究能量,自由發揮固然仍有其功能,但如果缺乏系統性整合則散彈打鳥效果有限,我認為需要產丶官丶學、研更有全球視野的系統整合,從各個產業實狀及環境的長期追蹤丶產業技術變化的觀測及技術的收集,這些如果學丶研單位能有一分工長期追蹤,則必能有效掌握有限的資源,如何做最有利的運用!

五丶如何培養成學習型社會?
        
       國家的競爭力,最終在於國民是否有主動學習新的知識,對世界環境保持不斷探索的精神?台灣的社會距離學習型的社會,仍有很大的距離,而推動台灣成為學習型的社會環境,就是整體提升國民終身學習的動機及相關的資源環境。
       1、「打造學習型社會」列為政府「擴大內需要方案」:
           推動學習型社會,打造一個終身學習的環境,應列為政府「擴大知識丶文化基礎建設」的「擴大內需方案」。
       2、兒童圖書館:
           學習的習慣要從小培養,要讓小朋友有適合的閱讀的讀物,例如漫畫版圖畫版的知識傳遞要遠比純文字有效多了,而且適合小朋友閱讀的環境,強化互動性學習的環境,這就是打造一個適合國民小學學童閱讀丶學習的兒童圖書館。
           我在台南縣長任內曾大力推動每一所國小,皆能有一個兒童圖書館的計劃,前後也推了二十幾所學校!我認為此一模式如果能夠全國普及推動,一定可以為台灣下一代的學習習慣打下很好的基礎!
       3、班班數位學習環境,每位國小中學生都有平板電腦:
           隨著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快速進步,而且產品日趨成熟,觸控面板技術及產品的普及愈來愈高。人類已進入數位學習丶數位互動的新的科技學習環境。如何讓年輕一代學子能更有效率學習環境,的確是個嶄新的時代。我認為打造一個班班有數位學習環境,例如學生班班有Touch Panel,而且每個學生都有平板電腦,將是一個全新的學習時代。當然為了因應此一新的時代,如何開發網路課程?以及如何培訓師資?使具備此種數位互動敎學的能力及課程製作的能力,都是新的挑戰!
       4、如何改革地方(鄉、鎮丶市丶縣)圖書館誠品化的規劃?
           除了在國小階段打造兒童圖書館外,台灣各地方鄉鎮市級的圖書館,及縣市級的圖書館,也需要與時俱進。而這幾年誠品書店發展出一個很好的模式,誠品有如一座圖書館,但它提供了更舒服的閱讀環境,也有更多的新知、新的期刊丶新的書等。如果能夠把各鄉鎮市丶縣巿圖書館,以誠品化的方式來作規劃及經營,相信對國人終身學習一定有很大的效益!
       5、廣設博物館丶文化館:
           博物館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場所,從小孩丶年輕人丶成人丶到老人,博物館也是地方文化觀光的資源。但台灣用在博物館丶文化館的經費及人才實在太少了,而且策展的預算少丶人才不多而且生存也不易丶策展產業很難生存。台灣要提升國民知識及文化,要提升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則政府從中央到地方,應該要重視博物館的建構,培養各類博物館專業人才,及相關策展人才。
           我在台南縣長任內推動新增許多博物館及文化館,諸如:黑面琵鷺生態展覽館丶鹽業博物館丶王金河烏腳病紀念館丶蕭壠文化園區(西拉雅平埔文化館丶南灜開拓史館丶藝陣館丶糖業文化館)、總爺藝文中心(顔水龍紀念館)、蔴荳古港史蹟文化園區(倒風內海故事館)、南灜天文敎育園區(大內天文台的觀測館丶展示館丶星象館)、樹谷生活科學故事館(科學敎育館及考古展示館)、楊逵文學館丶歐威紀念館丶林昆崗文物館丶沈光文文物館丶台南都會公園奇美博物館。由於這些館的建構大大提升台南地區的文化深度及廣度,也提升國民對自己土地的認同感!

六丶改革100%老師考績的弊端:
         目前國中小及高中老師的考績,除了請假逾時限或被記過丶判刑者,幾乎是100%是甲等,因為學校師師相護,校長不敢得罪老師,而民選地方首長也不敢得罪老師,而敎育部又不敢得罪全國敎師會,所以造成今日畸形的狀態。這種老師考績現況等於是放棄考核,全部保送甲等,這樣的考績,如何能提升敎育的競爭力呢?而目前公務員的考績最多祇有70%是甲等,顯然是不公平不合理!要提升臺灣的敎育競爭力,一定要改革目前這種不合理的老師考績現況!

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台灣還能擋多久?

       對於關心台灣民主前途的人而言,2012年總統大選開票結果蔡英文輸馬英九80萬票,馬當選總統當晚,一定許多人會憂心地問:「臺灣還能擋多久?」,「臺灣是否早晚要被中共統去?」。坦白講,我就是在這個「憂天下」的使命感下,跳出來參選去年民進黨黨主席。雖然有許多人明言:如果蘇貞昌前院長出來參選黨主席,我一定敗選。的確我也認知此一現實,但居於對台灣前途的擔憂,我認為一定要勇敢出來挑戰!當時我的內心有一種研判,認為民進黨(或本土派)如果2016再沒有取回政權,大概以後也沒有機會再取得政權了,所以希望這個黨主席是專心為臺灣前途把關,為黨未來的總統候選人排除障礙,負責抬轎者!
       然而最近的吳習會高唱「一國兩區」及兩岸服務與貿易協議的簽署,朝野兩黨的作為,讓我更擔心,民進黨恐怕2016都很難選,更不用談以後!

一丶民進黨對「一國兩區」的態度?
       習近平就是中共總書記及國家主席後,馬英九特別指派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為特使,到北京晉見習近平,吳伯雄在會中高唱一國兩區的論調,引起臺灣社會再度的震撼,對於馬英九自甘貶抑台灣的國家立場,把台灣自貶為區,寧為區長,非常痛心!但民進黨對「吳習會」,馬英九特使吳伯雄高唱「一國兩區」,所採取的態度及行動非常弱,而且批判力道不強。過去國民黨不太敢公開講一國兩區,擔心統一的色彩太濃,而臺灣社會反彈的力道也不少,然而馬政府已經愈來愈大膽公開作此主張,而相對的民進黨反對的行動也愈來愈弱,祇剩下儀式性的反對發言!民進黨反對一國兩區主張的意志的確令人產生疑惑!
       當然會有如此轉變,的確跟黨內有重量級人士是主張一中,無論是一中屋頂丶一國二巿丶憲法一中⋯等主張都與國民黨一中架構很難區隔有密切相關。民進黨內部重量級人士自己有此主張,黨內為求團結,就尊重各自的主張,而志在2016年總統的關鍵人士也不願公開得罪人,所以也就相對地沒有立場去反駁馬政府「一國兩區」,而使馬政府更公然的表達其「一國兩區」主張。而一國兩區的說法,也使「終極統一」的隱然躍現!。

二丶兩岸服貿協議黑箱作業:
       兩岸服務與貿易協議簽定的事,在過去對外談判涉及相關的產業,理應事先召集相關的產業界人士,告之可能的訊息,並聽取相關受衝擊產業的心聲,而形成初步衝擊的可行性評估,並委託相關專業人士作出專業評估報告!過去台灣要加入WTO與各國諮商,這些都是必要的基本功夫,但這一次完全是黑箱作業,事先完全沒有跟相關的產業作前置溝通,產業完全被蒙在鼓裡!但馬政府卻辯稱,這是國際談判常有的保密作為,當然這是為了欺騙台灣社會所編造的說詞,事實上過去臺灣跟美國有太多的諮商,有許多都需先諮詢業界的意見,所以黑箱作業是一個有違過去國際談判的標準作業流程!
       問題是此一黑箱作業,是沒有經驗,或者是有意的作為?或是在中國壓力下的作為?或者是何種政治經濟利益團體的壓力?或者就是馬總統意志力的貫徹?或者是外在的壓力不足呢?我想這個協議牽連重大,而簽署前三天馬英九的好朋友國策顧問赧明義,在立法院由民進黨立委陪同下大聲放炮,所以絕對不是沒經驗的疏忽,而是一種「有意識」「蓄意」的「黑箱作業」!
       國民黨蓄意的目的為何?當然是延續其國共聯手制台,而朝終極統一目標前進!

三丶民進黨有儘到把關的責任嗎?
       國民黨是蓄意的,而且在好幾個月前就擺明將與中國大陸簽署「兩岸服務與貿易協議」,但在野黨有對此一協議的磋商過程,有主動了解內容,或進一步要求馬政府作產業與社會評估或國家安全評估嗎?在國民黨不提供內容下,民進黨有聯合台聯黨採取進一步的手段來施壓嗎?一個執政過的政黨雖然是在野黨,但面對此一重要協議,沒有事先了解把關是說不過去的!
       而直到美容理髮業者認為會受到衝擊,民進黨才開始關心,但也看不出力道!而直到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即將動身出國,才由馬英九的國策顧問赧明義以出版界受衝擊的危機表達反對,在循體制程序求助無門的情形下,站出來與民進黨立委共同舉行記者會,才引起媒體及各界共同的關心。而此時蘇主席也恰好剛從美國返國,才採取明確反對的態度,但社會各界尚沒有清楚意識到問題有多嚴重時。此時林中森就在匆促中已登機前往中國上海準備簽約了!
       回想兩岸服貿協議簽定前的表現,民進黨受人民委託的把關責任,實在沒有儘到「善良管理人」的責任,講直白一點就是沒有儘到守護之責!

四丶簽約後民進黨的表現如何呢?
       簽訂服貿協議後,臺聯黨表示這是「木馬屠城記」的再版;而民進黨中國政策事務部公布的服貿協議影響評估報告宣稱將影響到四百多萬人的就業,而黨中央也多次與相關行業一同表達反對的聲音。但是評估報告的可信度,連挺綠的記者都覺得說服力不足,而所有的行動就缺乏:
1、召集更廣泛的系列公聽會,聽取相關受影響產業的聲音,並完整呈報各個受影響產業的意見。
2、沒有反兩岸服貿協議的大遊行抗議活動的規劃!
3、沒有下鄉召集說明會,為大遊行作暖身計劃!
4、沒有展現非擋下來不可的決心。
        反而馬政府動員下鄉擧辦說明會。而民進黨卻陷入謝長廷香港研討會的後續衝擊及對中政策華山會議!

五丶白狼為何選在此時遣返臺灣?
        而且緊接著國共更聯手將黑道通緝犯竹聯幫的創幫元老白狼張安樂遣返臺灣,並縱容黑幫通緝犯手持兩岸統一的政治文宣入關,而檢察官卻僅以100萬元輕鬆予以交保。擺明了黑道勢力將介入兩岸統一的促進上。 
        民進黨在張安樂返台此議題的反應,也祇是口頭批評一下就沒了!對於事先約好乙事及檢察官輕縱乙事,也沒有採取追究的行動!

六丶謝長廷香港研討會,為何選在六月下旬?
        而就在全國關注兩岸服務與貿易協議簽署對臺灣的衝擊,以及如何擋下此一協議之際!中共特別准許在六月下旬兩岸服貿協議後,由謝長廷的臺灣維新基金會與中國的智庫合辦兩岸關係的研討會。
這個研討會對謝而言,認為是民共互動的重大突破,而且自認為「憲法各表」可作為兩岸對話的平台,而且也在民進黨內部引起了謝長廷路線崛起的話題!
       謝長廷香港研討會的時間,是牽就中方所要的時間,而中國選在兩岸服貿協議剛簽署後,民心震盪之際,而且正逢陳光誠來台之際,以及白狼返台的關鍵時刻,從中國統戰台灣的觀點來看,謝長廷香港研討會的時間,正可以說是中國的「一石三鳥之計」!
       而謝長廷香港研討會,對兩岸服貿協議而言,已相當程度混亂了民進黨是否採取堅決反對的路線!此由民進黨在7月4日起一系列對中國政策的華山會議,可以說相當程度回應謝長廷路線所引發的需求。然而迫在眉睫的「兩岸服務與貿易協議」,反而沒有機會被更充分的討論及宣傳!

七丶兩岸服貿協議對台灣的衝擊?
  (一)自由化的謎思與遲疑
        兩岸服貿協議對台灣的衝擊,在民進黨似尚未形成強力的共識,理由是經濟學界及民進黨內領導層受到「開放及自由化思想」影響頗深。對於台灣已加入WTO,在WTO講求消除貿易障礙的基本思維下,而台灣又希望與美國及其它國家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或進一步與美國簽訂TPP(泛太平洋戰略協定),這些基本背景期待,使民進黨對於公開反對兩岸服貿協議,是否與開放及自由化的思維相抵觸?產生一些遲疑,而這些遲疑目前仍然存在!這就是為什麼民進黨沒有儘到事先把關,而事後仍未能凝聚共識及力量,有這樣的「自由化的謎思」存在!
       自由化是假定建立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然而如果不是建立在一個立足點公平的基礎上,其實開放是一個自我毀滅!中國基本上仍然是黨國特權資本主義的怪獸國家,一切都是為了服務政治,其對台灣的政治控制目的遠大於經濟利益的取得;而且臺灣基本上已是法治國家,中國大陸廠家在台灣所受到的法律保障;但中國距離法治仍有很大的距離,臺商在中國大陸是靠人治而非法治,政府官員換人,許多事情要重來!
       當台灣的知識份子丶民進黨領導階層仍然熱衷一系列對中政策華山會議,針對兩岸服貿協議擋或不擋辯論時,其實最嚴重的問題是下一個課題!
    (二)移民台灣,使臺灣西藏化丶新疆化:
       兩岸服貿協議,對臺灣國家最大的威脅就是,台灣打開大門,讓中國可以堂而皇之的以「投資移民」的名義在臺灣落地生根,而且投資的標的範圍太廣,而且波及的產業很多都是中下階層的技術員工,包括理髮業等。
          1、中國有計劃的移民:
               透過兩岸服貿協議,中國可以有計劃的從較貧窮的省縣,大肆徵人,由中國政府訓練,無息貸款,有計劃的到臺灣來投資開店。對於中國大陸的貧窮省縣的許多窮苦家庭,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誘因及機會!
          2、陸配組成的中華生產黨:
                成為中國移民的支援中心,再幫忙作婚姻媒合,中國移民將如滾雪球快速擴大!
          3、白狼張安樂回台主要的商機:
                就是招募中國大陸人士及技術勞工來台,並協助處理在台灣投資移民的事宜。

八丶台灣還能擋多久?
        兩岸服貿協議如果通過,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移民到臺灣的人數將快速攀升,大概可以斷言2016是最後一戰,從此雖然選舉繼續走下去,大概代表臺灣的本土派要翻身取得中央執政已不可能,而且愈選得票率愈低!而終極統一的格局就定調!
        果真如此,不禁無限悲哀!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台灣經濟振興之道(九)----改善國內投資環境

         台灣經濟要振興,改善國內投資環境當然是最重要,而且歷任的總統及行政院長,無不以改善投資環境振興經濟為要,但為何仍然問題多多呢?我認為以下幾個課題仍然攸關台灣的投資環境的改善:
(一)外勞與基本工資脫鈎:
           國內勞工有最低基本工資的保障,目前最低基本工資是新台幣19047元,而且本勞外勞一體適用。
           二十幾年來民間企業一直要求外勞應與基本工資脫鈎,理由是新加坡丶香港均未有外勞適用基本工資的問題,為什麼台灣要適用呢?由於台灣的外勞薪資較貴,導致台灣產業被迫外移到中國或東南亞,這幾年許多台商想要回台灣設廠,但也因外勞薪資釘住基本工資,使擬回台設廠的台商怯步。在中國大陸投資受害的台商高為邦,就大力主張政府要吸引台商回台投資,祇要將外勞與勞基法基本工資脫鈎,即可發揮很大的效果。
           但企業界的要求一直未得到中央政府的同意。從李登輝時代到陳水扁丶馬英九,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阿扁時代將家庭看護工排除在勞動基準法,所以目前家庭看護工就不適用勞基法,而不適用基本工資,他們的薪資仍停留在15840元!
           中央政府不分藍綠反對將「外勞與基本工資脫鈎」,其反對的理由,無非是中華民國是國際勞工組織的成員,基於平等及丶人權的理由,及來自國際勞工組織的壓力及外勞供應國的要求。另外就是國內的勞工團體的反對,他們擔心引進更便宜的外勞,會使資方更想用外勞而打壓他們的薪資及就業率!
           目前這些反對的理由尚不足於說服我,理由:1、是香港、新加坡可以,臺灣為何不可?2、而且留在國際勞工組織,對臺灣有何政治效益?沒參加又有何不利!3、而且外勞薪資本是國際自由巿場,臺灣廠商所提出的薪資價格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有誘因吸引外勞來臺灣,就由國際勞動市場來決定!4、至於國內勞動團體的反對理由也不對,因為本勞本來就有基本工資保障,而外勞人數可依本國就業巿場的情形而訂出總量管制,所以他們的顧慮顯然是多慮而已!5、至於平等及人權的觀點,則是見人見智,因為不同國家的生活物價水平不同,外勞供應國的物價水平及生活所需的費用,遠比台灣低,所以平等的觀點不能祇依貨幣的數字,而必須結合物價及生活水平所需費用綜合考慮,也就是實質購買力問題!
           中央政府仍應再審慎重新評估,儘快將外勞薪資與本勞的基本工資脫鈎!如此將可提供更多台商根留台灣,而且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改善政府效能問題?
           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低落,我在縣長任內感受特別深!在李登輝時代還特別針對行政效率問題,作過許多檢討,印象中在經建會丶研考會及行政院跨部會整合,都曾經多次針對這些問題檢討過。在陳水扁時代,因為從民選民意代表到地方首長的洗禮,所以對行政效率,也比較重視,追蹤頻率也較高,可惜缺乏一個「行政革新及效率提升的中央管考機制」。但到馬英九時代,表面上尊重官僚體系,實際上行政效率低落,成為普遍性的問題。為什麼造成行政效率低落的原因在那裡呢?我認為:
        1、中央應設立一個「行政革新及效率提升的中央管考機制」:
             而且負責的層級不宜太低,應該要有部會行政首長以上的歷練,而且要熟悉法律及政府管理,並且應該聘請各個領域民間企業的實際負責人擔任諮詢顧問,以充分表達民間的心聲。
             這個組織要檢討目前的法律及行政命令,是否有侵犯人民基本人權及正當的法律程序,及檢討管制的公共利益及手段的必要性的關係,同時也要檢討法規是否疊床架屋,及行政效率等問題!
        2、環境影響評估程序及區域計劃委員會,重覆審查。
             在許多開發案例中,環評委員會審查通過的案,在區委會又重新來一次審查同樣的議題!
        3、肅貪及防弊組織疊床架屋,公務員動輒得咎:
         (1)、肅貪及防弊組織疊床架屋:
                 目前政府的肅貪組織有傳統的「法務部調查局」,及新增的「法務部廉政署」,過去肅貪本是調查局的業務之一,原來也另有法務部政風司。除此之外檢察總長下有一個「特偵組」,而每一個地檢署也都有一個「肅貪組」。此外防弊組織,各單位都有政風人員丶主計,及監察院及審計部及各地的審計處。可以說肅貪及防弊組織疊床架屋。
         (2)司法凌駕行政,寃枉他人也不需負責:
                 不祇是肅貪及防弊組織疊床架屋;而司法凌駕行政,往往在沒有真正了解相關案情,及有合理懷疑的証據下,檢調即濫行發動司法蒐搜偵察,並透露新聞給媒體,而案件即使最後不起訴或判決無罪,一般公務員的人格已受到即大的傷害,而且受到司法的折磨身心俱疲。所以在目前公務員祇好採取保守丶被動,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
                 而且問題持續惡化的原因,是司法人員濫權追訴行為,卻沒有任何責任,也沒有制衡的機制。如何制定合理的約制?檢討司法需在合理了解案件,且要有相當証據合理懷疑後,才可以進入搜索追訴。司法不自制,行政難有效率!
         (3)監察院及審計室,踰越行政丶監察的分際:
                 行政丶監察權本有憲法上的分際,監察權及審計權卻往往自我膨脹,干預行政政策決策。例如蘭花園區為提升蘭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原來中央政府政策補助地方興闢園區公共設施即沒有自償性的要求,但審計處承辦人員個人主觀意見片面干涉行政權,要求要有自償性;這就是防弊機制自我膨脹,無人約束,反而妨害國家的競爭力。
         4、中央跨部會間的整合能力問題:
              政府的效能,中央是關鍵,有許多事務是各部會自己的業務,但有非常多事務涉及跨部會的整合,而跨部會的整合能力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而這些跨部會整合涉及(1)專業整合力。(2)政治位置的重要性及代表性。(3)決斷力。如何提升跨部會整合能力,是行政院的大課題。
         5、中央與地方的溝通整合問題:
              臺灣目前中央與地方欠缺制度化的整合機制。五都市長可以參加行政院會,或派副巿長參加!但其它縣巿首長卻由內政部長召開,而且不一定開,這是一個管理系統的大盲點。事實上行政院應與地方縣巿長召開定期的溝通會議,解決中央制定的法規丶制度,在地方執行的問題,中央並能聽取地方的心聲與需求,如此才能上情下達,下情上達,這種會議對國家行政效能的提升太重要了!
(三)中央政府應鼓勵並協助地方開闢工業區。
          在政府鼓勵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回流,其實面臨的是二個問題,一個是勞工,涉及外勞的比重及與基本工資脫鈎問題,而另一個問題是工業土地供給問題!有些人以為台灣尚有不少閒置工業區土地,而對工業區土地開發在環評及區域計劃變更百般刁難,好似對付敵人,實在「過猶不及」。而也有人以為台灣不再需要擴大工業經營規模,我認為這些都是不了解市場現實的說法!要讓台商根留台灣,工業土地的平價(合理反應成本的價格)供應是絕對必要的,但馬政府這幾年雖然高喊台商回流台灣,但對如何平價提供工業用地,似乎毫無著墨!
          我在台南縣長任內為發展地方經濟,拜託台糖公司開發臺糖已報編的「大新營工業區」,但因為經濟部認為產業外移中國,許多工業區套牢,所以不再開闢工業區,臺糖也就完全放棄此一計劃。而經濟部為去化既有工業區土地,乃提出「006688方案」促銷工業區,而經濟部在台南縣沒有工業區,所以中央的政策台南縣完全沒有受惠。
        1、我的台南經驗:
             ------ 成功開闢三個工業區的實例
          但為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我決定縣政府自行成立工業區開發基金,縣府自己成為開發主體,自行開闢大新營工業區(後來更名為柳營科工區)。後來又因為奇美許文龍有「液晶電視專區」的倡議,而委託奇美集團開闢了「樹谷園區」;另外配合南科需求及在地產業擴張而開闢了「永康科工區」。我任內總共開闢了三個工業區,合計約650公頃。另外規劃七股科工區及麻豆口工業區的開發。目前三個工業區均已完全成功出售,而廠商許多已生產,有的正建廠中,可以說是非常成功,非常搶手!
        2、中央應鼓勵丶協助地方政府開闢工業區:
         我在台南縣政府開發工業區成功的經驗,証明地方自行開闢的工業區在:(1)、效率上比中央快很多,(2)、也比較貼近廠商的需求,(3)、而且成本也中央便宜很多。如果中央政府能鼓勵各縣市政府自行帶頭結合產業界來開闢工業區,對帶動經濟發展效益很大,所以中央政府應抱著鼓勵丶協助的態度,甚至培訓地方政府開發工業區的專業知識及經驗,讓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上也能起帶頭衝的角色。
        3、鄉村型工業區:
          許多在地的中小企業沒有污染丶沒有廢水及廢氣排放,在沒有政府開闢的大型工業區可供進駐下,往往被迫違規在農地上使用,造成很多困擾。政府應在鄉鎮地區,結合在地的產業,規劃中丶小型的「鄉村工業區」,特別是「沒有廢水排放丶沒有廢氣排放的產業」,特別適合規劃較中丶小型的鄉村型工業區,讓在地產業可以更方便留住故鄉提供在地就業的機會
(四)海港型的自由經濟區
        馬政府正如火如荼的推動自由經濟區,並把自由經濟區視為臺灣經濟振興的救命仙丹,但歷經五年多自由經濟區規劃案的內容一變再變,到目前為止大家都評估目前自由經濟區的規劃案仍是「空包彈」,缺乏具體的誘因!
        1、桃園航空城淪為炒地皮開發案,反而不利產業進駐:
           原來朱立倫在桃園縣長時代炒作的桃園航空城,馬政府也順勢哄抬將之列為重要計劃。但規劃到今五年,能否成功?
         (1)「沒有蛋黃的空包彈」:
                連長榮航空張國煒董事長都不捧場,公開表達桃園航空城是一個沒有蛋黃的「空包彈」,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產業誘因,反而長榮航空所需要的「航空維修園區」,政府卻遲遲無法提供土地。
         (2)「航空物流園區」仍經營困難:
                而且大家質疑最關鍵的是,目前OT委外給遠雄集團經營的桃園機場的「航空物流園區」,仍處於廠商未能充分進駐,經營虧損的狀態,而這是機場的核心產業,連核心產業都很難做大的情形下,桃園航空城就算列入自由經濟區,又有何產業可吸引進來呢?
         (3)土地炒作,反扼殺產業進駐:
                而且馬政府團隊大搞桃園航空城,卻不優先解決產業的土地取得問題,反而讓土地大規模炒作,將來產業土地又採取區段徵收方式取得,勢必大幅度增加產業用地的成本,讓產業進駐更困難!
         (4)空港型經濟自由區仍以航空物流為核心:
                桃園航空城規劃的邏輯太虛浮不實,也脫離產業的現實邏輯,想要從航空物流中心,擴大到深層加工有其現實的困境。畢竟空運成本偏高,而許多零配件不需經由空運,並沒有進駐到桃園航空城自由經濟區的特別誘因;如今因為土地炒作成本再墊高,更增加其競爭的困難!沈層加工這一塊作不起來,其它的醫美服務更是笑話,反而不如學荷蘭阿姆士特丹的史基輔機場,開放賭場及會展中心。
         2、海港型的自由經濟區:
            目前台灣仍有一點優勢是「Made In Taiwan」比「Made In China」在國際上較受肯定,價格也較好。臺灣應充分利用中國大陸的一些零組件,以臨近臺灣的沿海省份的零組件,以海運方式降低成本,而在台灣一些土地較便宜的港口,以該港口週邊土地規劃為海港型的自由經濟區,專門作利用大陸零組件,以「Made In Taiwan」為號召,可能還具有一點國際競爭力!目前台中港週邊丶台南安平港南邊土地丶麥寮港週邊土地,都是可以發展「海港型自由經濟區」。
            當然在海港型自由經濟區可以考慮在外勞政策上較為寛鬆些!
            目前經建會在自由經濟區的規劃上,似乎缺乏這種所謂「海港型」「深沈加工」「Made In Taiwan」,的「海港型自由經濟區」的規劃!其實在這個部份,兩岸的確仍有分工的經濟效益,值得重視!

(五)改善國內的投資環境仍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例如現有違規使用土地的產業,如何協助他們解決困難等。茲謹拋磚引玉提出四項議題供大家參考!這是一個政府應持續努力的課題!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爐石亂棄---中鋼應帶頭解決!

        每一次開車經過台南市的台江大道都覺得好似「浪波大道」,車子受到很大的衝擊;而經過南科特定區的三條大道西拉雅大道丶目加溜彎大道丶直加弄大道,也都是「顛簸大道」。

爐石遇水造成不均勻膨脹,引發「難波道路」。
        
       而南科特定區這三條道路是我縣長任內開闢的重要道路,所以每次經過那三條時,也都特別留意,一發現有顛簸現象,在我尚在縣長任內期間,會馬上打電話給工務局長丶副局長丶或科長,要求儘快修補。我也問工務局同仁為何會有這種現象?尤其工務局當時也花不少錢請「工程顧問公司」來監工把關,為何仍會有如此結果?是否工程顧問公司有責任?工務局同仁解釋說是因為道路基礎使用鋼鐵廠的爐石,爐石遇水會產生不均勻的膨脹問題。我問他們說,那爐石既然有這個問題為何你們會同意他們使用作為道路基礎,他們回答說因為爐石是容許再利用使用作基礎的,而且也經過工程顧問公司審核通過!我再問他們,是否可追究工程顧問公司的責任?他們無法回答我這個問題!
        卸任後,經過那裏發現顛簸時,內心理還是抱怨著,為何工務局同仁沒有做好道路基盤把關?也感慨台灣的工程顧問公司沒有遵守工程專業倫理,為客戶作好把關之責!當然也常聽到民間抱怨我所領導的縣府工程團隊未儘把關之責,聽了之後內心也真的非常無奈,畢竟夙業有專攻,重大道路工程的事我也真的是門外漢,就算受專業矇騙,自己也不知!

中央開放爐石作路基,卻未盡把關責任?
       
       可是為什麼發生了這麼多鋼鐵廠「爐石」作道路基礎,而引發新闢道路成為「難波道路」,為什麼「經濟部」「公共工程委員會」「環保署」會開放爐石可以再利用供作路基呢?難道開放前沒有做完整的評估嗎?如果沒有作好評估就開放使用,則相關部份根本就是違規開放!而如果有作評估,則相關的評估報告是否有造假?隱匿真相的違規問題,相關的責任。真的值得立委諸公好好去追究責任!

中鋼不實,圖利中鋼
       
       尤其爐石最大的廢棄物來源就是中鋼,中鋼每年賺了幾百億,賺這麼多錢,作一點研究丶實驗評估,對它們而言根本是小錢,為何不作實驗評估呢?而且中鋼又是經濟部官股可實質控管的公司,卻連這一點基本的公共倫理丶公共道德都不遵守,真的是罪加一等!真的值得立委諸公好好去追究責任!

是否應檢討禁止?
       
       開放迄今發生這麼多道路凹凸沈陷,車子受損,甚至發生車禍等,中央政府卻迄今未曾檢討其是否應停止爐石再利用作為道路路基?實在是麻木不仁也!

爐石未經熟成,才是問題!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請教成大環工系退休的蔡敏行敎授,為何爐石遇水會不均勻膨脹?而經濟部卻能准其可再利用供作道路基礎呢?蔡敎授才透露一個關鍵,他說:「爐石如果經過熟化,就會穩定,而不會發生遇水不均勻膨脹的問題!」,蔡敎授提供了一個關鍵點,就是:「爐石需經熟化處理,再利用才不會副作用那麼大」。可是中鋼每年賺上千億,要將產生的爐石經過熟化處理程序,並不困難,為何它們不先做熟化處理完後,再提供給營造廠來使用,就不會有後面的副作用!

中鋼應負起熟化處理的責任:
       
        中鋼是政府控制賺錢的鋼鐵公司,每年賺上千億,它們公司所生產的爐石廢棄物最多,如何將這些爐石再利用,方向是正確的,但不是不負責任的再利用,而是再利用不可以破壞環境丶影響公共安全。所以我認為中鋼及其它鋼鐵廠,都應負責將其所產生的「爐石經過熟化」處理程序,才可以提供給它人作路基使用!而且中鋼要來處理這些爐石熟化,技術財源都不是問題,為何它們不先做熟化處理呢?

中鋼應帶頭成立爐石熟化處理園區:
       要將爐石熟化處理,中鋼如果在廠區內無法處理這一段爐石熟化程序,其實可另行成立一個爐石熟化處理園區,將這些爐石經熟化穩定後,再來供應給廠商使用,其實也創造了一個沒有影響公共安全的環境產業,並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中鋼有處理事業廢棄物的責任,是應做且能做,但卻不做,卻將未經熟成的爐石,四處傾倒棄置,到處為害,真是不應該!中鋼是國家佔最大股份,實質也是國家可以掌控,應該有絕對的義務,解決這些問題!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台灣經濟振興之道(一)----(十)


台灣經濟振興之道(一)-----(十)    

目次:
O丶前言:
一丶加速國際化:
二丶高速寛頻網路環境及數位內容軟體產業:
三丶強化南向配套政策:
四丶成立「產業戰略研究院」:
五丶台灣新農業振興運動:
六、打造田園城市運動:
七丶發展海洋產業:
八丶如何搶救少子化?
九丶改善國內投資環境:
十:務實的敎育改革:
                                                 
       

O丶前言:「台灣當前的困境」



       台灣目前的經濟處境已是四小龍之末,而且相對落差有拉大之勢;而且後有追兵,例如泰國丶馬來西亞及中國沿海城市地區,甚至連後進的越南丶菲律賓丶印尼,也都急起直追,不可輕估。
       不祇是因中國經濟崛起,而且在產業上許多過去與中國處於互補合作關係,目前已轉變為競爭關係。而中國政府大力支持在海外併購以取得先進國家的技術,這些都顯示後續的競爭更嚴酷。而目前中國在ICT產業丶汽車産業丶火車軌道丶高鐵丶飛機⋯等相關產業許多部份均已超越台灣。網路產業更是遠遠領先台灣甚多!


       而且中國刻意將台灣排除在各項國際組織,尤其中國透過東協(ASEAN)加速與東南亞各國建構低關稅免關稅的區域經濟整合圈,並以此為基礎擴大到日本、韓國東北亞、及印度南亞區城。在東亞國際經濟整合上刻意孤立台灣,加深台灣產業外移的壓力,使台灣產業快速空洞化。目前台灣外銷產值已有52%是國外製造,而其中絶大部分是在中國製造,迫使台灣加深對中國的依賴,而且造成台灣15年薪資沒有成長。而儘管馬政府刻意討好中國,高減一中各表,但中國卻絕不放鬆對台灣在國際經貿體系的孤立。台灣在亞洲區域經濟整合被孤立的困境,如沒有改善則產業外移的壓力將會持續擴大。



        而韓國與台灣在電子、電腦、資通訊、半導体、光電產業及各個領域競爭非常激烈,卻加快其國際化自由化的腳步與美國、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使得台灣在歐美市場顯得競爭力又輸了一截。韓國並於2012年達到平均國民所得2萬美元、人口5千萬,符合OECD先進國家的標準。為什麼韓國能而台灣不能呢?



        而隨著網路的快速發展,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改變了傳統個人電腦資訊產業的結構,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這些電腦資通訊、半導体(台積電除外)、光電業都面臨競爭力衰退的危機。這也顯現出國際化不足、系統整合不足、創新不足及未跳脫代工心態的根本危機!也讓大家憂心未來是否有競爭力?



「未來會變好?或更壞?」


       由於長期競爭力停滯,台灣的大學生已經超過十五年薪資沒有提高,目前月薪22K者比比皆是,未來情況是否會改善?抑或更糟呢?我認為台灣目前的情境如果沒有很大的調整,台灣未來的處境將會更悲觀。甚至於未來十年內都可能面臨被馬來西亞、泰國超越的危機。


       我認為台灣當前的危機,已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政策、財政政策的問題,而是更根本的需從「全球視野」「系統化的思考」來面對我們所面對的問題與挑戰。在面對21世紀資通訊網路科技的快速進步,與大眾化的方便運用快速普及,已將全球緊密的連成一個地球村,台灣當前經濟困局,不能祇從台灣的視野來看,而需「全球視野」及「系統化的思考」來探討。我認為全球視野不足,缺全球視野的系統化思考,是我們的根本缺點。



一「加速國際化」

       台灣競爭力衰退有很根本原因是國際化不足,從政府官員到一般人民,國際化不足,思維跟不上國際新的發展、新的技術、新的思維,由於在全球市場一体下欠缺全球化思維,對於全球競爭的企業是一大致命傷。

       而我國自退出聯合國後,官員被摒除在許多國際會議的參與,自然國際交往、學習、歷練不足,各項國際組織的資訊也不一定會主動提供,長此以往視野自然受限!


而國內有限電視無線電視雖然發達,但國際新聞、國際資訊報導卻很少,但每一台為了節省成本卻都有不少固定談話性節目,但花錢較多的國際新聞、國際新知卻很少。


       而英語教育過去從國中才開始,而直到2002年起才由一些縣市地方政府開始帶頭從國小一年級就開始學英文。當時我當台南縣長第一年就率先決定自2002年8月份起從國小一年級開始教英文,後來教育部禁止各縣市國小一、二年級教英文,如若不遵從還要扣縣市的補助款。


 (一)我認為要加速國際化,必須要有以下作為:


       1、一台國際新聞台/並加強各台國際新聞比重:

目前公視集團應擇一台(有線及無線)作為專責國際新聞台;並加強各無線、有限電視台的國際新聞比重!

       2、全面推動英語文學習運動:

加速國際化,全民英語能力的提升也是關鍵,四小龍中新加坡、香港皆以英文為法定語言,他們在國際化程度大幅度領先週邊國家,而其國民所得也領先台灣很多。至於韓國的英文水平也比台灣高出很多。台灣應全面推動英文學習運動,並訂出一些具体指標,例如:

          ⑴允許國小一年級開始學英語。

          ⑵比照新加坡、韓國、西歐國家,訂定高中畢業、大學入學、大學畢業、研究所入學的全民英檢的最低要求標準。並允許各校及各科系所訂定較高的標準,並訂定高於標準的獎勵措施!
          ⑶訂定公務員及老師的全民英檢的最低標準及獎勵措施。現有公務員及老師的鼓勵學習提升方案。

       3、第二外國語文敎育應從高中開始推動:

在歐洲除了拉丁文、英文、本國語外,高中開始就推動第二外國語教育,這與歐洲國家國際化程度很高有密切關係。台灣應學習並正式從高中開始第二外國語文教學,同時應考慮大幅度修改聯考制度,將學生修習第二外國語文,並達一定檢定標準者給予獎勵加分!

       4、鼓勵各級學校的國際交流活動。


 (二)善用旅外留學生丶旅外僑胞及其後:
            台灣旅外學生及旅外僑胞都是全球化的先鋒,而其第二丶三代在語言文化上完全溶入當地社會,更有進一步全球化適應的能力,而這些旅外人士許多人對台灣仍有深刻的感情,有許多人均願意與台灣作交流,為台灣做一些事。而旅外台僑,也希望把台灣的語言丶文化能夠傳承給第二丶三代,而能與台灣的母體社會保持互動;許多台僑退休後甚至願意花一些時間回台灣Long-Stay。我認為:

        1、退休台僑回台Long-Stay:
             政府應在各縣市規劃一些專區,以較平價方式鼓勵旅外僑胞回台Long-Stay,並協助他們作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與休閒旅遊的規劃。

        2、為台僑的第二丶三代,規劃安排回台認識台灣的深度學習之旅,並與台灣年輕一代成立的交流平台,這些都是有助於台灣的國際化。
         
 二、高速寬頻網路環境及數位內容軟体產業

       數位通訊與網路環境是推動世界快速進步的基礎建設,對一個國家的進步也是必要的基礎建設。而國民的數位能力,也攸關國家產業的競爭力。一個國家在數位內容及軟体產業能力,也攸關國家競爭力,可惜行政院提振經濟動能方案完全疏忽了這一塊,非常遺憾!我認為:

  (一)儘速建構高速寬頻的無線、有線網路環境:

        日韓在一般用戶端的網路頻寬已達1G的水準,而收費也比台灣便宜很多,四小龍裡台灣的網路頻寬最不足丶也最貴,新任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二十年來都在交通部擔任次長級以上職務,可惜連這一點都沒有做好。

        1、我認為中華電信如果做不好、速度這麼慢,實在可以考慮開放民間BOT在最短的期間內達成此一目標。


        2、網路收費應調降到與先進國家的收費標準。


  (二)全面提升國民數位學習能力:

       面對數位時代的來臨,不但行政網路數位化、商業服務業網路數位化、學習也是網路數位化、娛樂網路數位化、管理監督網路數位化,所以國民的數位能力,不但攸關企業競爭力,也與國家競爭力習習相關。所以
        
1、應把全民數位學習,當作是國家級計劃來推動。

 2、每一位國中丶小學生每人一台平板電腦:
             應從國小開始,即進行每一個班級的數位資訊融入教育。讓小朋友儘早熟悉目前個人資訊系統如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美國洛杉磯巿也開始實施每一位國中丶小學生,每人發給一台平板電腦,而由iPad得標;相信將有更多城市跟進。

        3、將每一個國中小學校的資訊教室成為學區數位學習中心。


  (三)數位內容及軟体產業:

       數位內容及軟體產業是台灣發展資訊產業來最大的弱點,因為台灣停留在製造業硬体外銷為主,在智慧型手機App風行的時代,賺數位內容、軟体的錢才是王道。台灣如何著手呢?

        1、「數位敎學內容」產業:

              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也是必要的永續產業,將數位內容結合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2、台灣的歷史與故事:

              台灣的歷史與故事,不僅攸關國民的土地認同,也攸關國家及地方的特色發揚,這在國際往來特別重要。

              台灣的歷史、及故事,政府應該集中資源來發展,不衹從研究、書、漫畫,到動畫、電影、文創產品、觀光旅遊、台灣的品牌,一系列的發揮相輔相乘的附加效益。


              尤其各地方政府在推動各地方的歷史、文化及觀光行銷,常常這是重要的賣點。如果將此融入各地方所推出的觀光、文化APP應用軟体,與智慧型手機結合,應可發揮很大的效益。


        3、結合觀光與地方特色產業行銷:

       各地方政府如何進行各地的觀 光及地方特色產業的行銷,的確是目前各地方政府爭取績效的關鍵,而這些如果能好好規規劃就是數位內容產業與軟体產業結合的契機。

             整個來說,台灣在數位環境、數位內容、軟体產業有非常大待努力的空間。而這方面的進步將會帶動台灣的國家競爭力。


   (四)傳統產業丶農漁業與數位科技結合:
             如何將數位科技與傳統產能丶農漁業結合,透過數位感測能力,進行監控管理,而大大提高傳統產業丶農漁業的自動化層次,提升競爭力。台灣在這一方面其實進步的空間非常大。

 三、強化南向配套政策

       
       世界經濟發展重心已移到亞洲,亞半球時代來臨!亞洲除了中國崛起外,廣大的東南亞、印度及南亞地區,人口超過20億,正是目前全球最快速的成長區,而且光是東南亞的人口就超過歐洲的總和。

       中國這兩年的薪資大幅度調高、地價高漲、利率大漲,以外銷為導向的製造業投資環境惡化,所以許多台商紛紛轉移其製造基地到東南亞及南亞地區,也有一部份打算回台設廠的。但勞力密集型產業主要仍是繼續尋覓勞力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及南亞地區投資為主。要回來台灣投資者仍需以提高附加價值,減少太多勞力依賴型的產業為主。


       1、海外投資單打獨鬥失敗率很高,如何團隊合作?政府應扮演整合者。

        但過去台商到東南亞投資及南亞投資都是靠廠商單打獨鬥,祇有李登輝時代曾以國民黨黨營事業名義在越南開闢胡志明工業區(但可惜淪為黨營事業炒作土地謀利的政策),所以非常辛苦,尤其小企業成功機率大幅降低!如何使台灣這些中小企業廠商到東南亞、南亞各國投資成功機率提高,就必須促成團隊合作,尤其政府必須扮演整合者的角色!整合者的角色,包含:


         ⑴整合供應鍊相關業者成為一個投資團隊,並由政府帶頭與當地政府洽商談判,如此可提高與當地政府談判的籌碼。


         ⑵儘量增加台商的聚落效應,以增加相互照顧;政府也相對方便提供各項服務及協助機能。


         ⑶必要時由政府出面在當地開闢工業區,比照台灣國內政府開發工業區的模式,由政府出面成立非營利為目的的自償性工業區開發基金(而非土地炒作謀利),在東南亞、南亞各國來開闢工業區,以方便台商的投資及聚落效應。政府並應協助對當地相關法規的諮詢服務。


       2、台灣應將南向政策定位為重要的國家戰略:

       南向政策不但是目前台商尋找有利的投資環境的基地,而且也是如何分散台灣的風險的重要佈局,而高達20億人口的市場,是歐盟的4倍,又是全球最快速的成長區,這一重要的鄰居是台灣未來成長重要的機會,政府應將此一南向政策定位為國家的重要戰略。如果定位為國家重要戰略,則相關配套政策應有完整的規劃。

        3、針對東南亞及南亞諸國成立專門研究單位:

為配合強化南向政策的推動,台灣有必要在各大學或研究所或政府的研究單位成立「東南亞及南亞諸國的專門研究單位」,從語言、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產業、法律、新聞,有系統的研究這些國家。並定期出版相關的資訊刊物。而且要培訓相關國家語言的人才。

        4、善用外籍配偶新住民的子女,成為南向政策的尖兵:

台灣這幾年外籍配偶很多,除了我們應排除歧視與偏見外,除了協助她(他)們在台灣生活的適應及融入外,更應尊重外籍配偶國家的語言與文化,更對其在台所生子女給予輔導教育以彌補可能的落差。同時更應善用此一因緣,尊重其母親的母語,鼓勵其子女學習其母親的母語,也儲備這些子女成為南向政策的尖兵。

        5、政府應成立南向政策專案辦公室及開發基金:

        為落實南向發展政策的推動,行政院應成立南向政策專案辦公室,並成立南向政策開發基金,以協助推動對這些的國際援助,及必要時的工業區開發及相關的教育訓練。

  四、缺「產業戰略研究院」,沒有產業策略規劃

        
       全球化視野及認知不足,是台灣當前經濟困境的根本環節之一。尤其是全球巿場一體化的情形下,產業自己埋頭苦幹已不足以因應瞬息萬變的全球各個巿場,然而台灣絶大部份的中小企業,如何有能力去掌握全球各國及總體產業發展現況?而如何能因應呢?顯然是有相當的困難的,這些都必須政府能夠協助!

       在全球競爭的時代,顯然中小企業單打獨鬥的時代已過去,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中小企業」体制,已不足以因應全球競爭,唯有有組織、打團隊戰,成功機率才會提高。而如何打「組織戰」、「團隊戰」呢?


       如何打組織戰呢?其實就是如何建構「產、官、訓、學、研」整合協力的組織系統分工整合力?而其中產業界是最關鍵的母體動能之所在。


       1、產業界:如何強化全國性及區域性的各個產業公、協會的功能?而且從聯誼、產業公共事務的推動,到產業國內、外共同行銷,產業共同關鍵技術的引進、或共同研發。包括進一步的產業聚落,產業供應練的有效整合等,甚至產業人才的培訓等。我在台南縣長任內推動十個左右的業界研發聯盟,強化區域性業界合作的機制算是很成功的機制。政府部門如何扮演健全業者組織,強化其整合的功能,的確是個好的議題!如何使業者認識全球產業趨勢、市場趨勢、技術發展狀況,台灣業者的機會及挑戰?台灣的策略?等等!這些都有助于強化業者組織及競爭力!


        2、訓練機構:人才培訓是提供適於產業人才的重要一環,台灣政府辦的職訓單位,民間的職訓單位,學校的技職體系,如何參考民間企業的需求,而培訓適宜的人才,的確是一個政府領導力的考驗!


        3、學、研單位:學術研究與產業技術及經營知識的確是習習相關,如何整合產業技術的發展需求,與學術研發的需求,的確是當前大學的考驗!研究單位也是一樣的挑戰!我在當立法委員的年代在立法院審查科專預算時,特別將美國補助中小企業創新研發(SBIR)的制度,引進到台灣來,目的就是希望促使企業的研發需求與學研單位結合,讓研發預算能夠跟企業與市場需求結合,發揮其效益!我在當縣長時也將此一SBIR的制度率先在台南縣開始實施,從2003年開始每年編列1000萬元作為地方中小企業創新研發的補助,鼓勵在地企業與學研單位合作從事創新研發。


        4、缺乏產業戰略、策略研究單位:

產業的全球競爭,的確需要對全球的產業發展趨勢,各個產業的全球發展趨勢,包括全球市場變化趨勢,各國市場;以及技術發展狀況,競爭環境、條件優劣比較,台灣的機會及挑戰?台灣的策略?是否有關鍵技術落差等。

這些相關的詳細資訊,可進一步提供產業戰略及策略對策!這種產業戰略、策略研究,應由政府出面成立整合國際產業資訊、產業經營、及產業投術的相關人才,成立「產業戰略研究院」,以整合業者、學、研、政府經貿科技單位,定期提供政府決策單位、及民間企業決策的參考!


       目前看來台灣迄今尚未成立所謂「產業戰略研究院」。由於欠缺此一決策研究機構,使台灣面對全球產業快速變遷,而缺乏整合的產業競爭策略,所以已長期陷入低成長率,而在亞洲四小龍敬陪末座,而且愈差愈遠!


       目前台灣現有的財經智庫,如準官方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及民間的台灣經濟研究院、台灣綜合研究院,是否已具有「產業戰略研究院」的性質?我認為它們與產業的接合度及作為產業決策所需的研究資訊仍有很大的距離,如果要往「產業戰略與對策」的研究目標,仍需更深入與國內各重要產業相關的國內外資訊相結合。


       台灣要振衰起蔽,必需要打組織戰、團隊戰,但要打組織戰、團隊戰,最重要的產業參謀本部的戰略策略「智庫」-----「產業戰略研究院」,卻尚未建制,實應儘快設立!


五、台灣新農業振興運動


(一)農業是經濟振興的重要領域:
       過去台灣引以為希望與驕傲的高科技電子丶資訊丶通訊的相關產業,這幾年不但是進入微利時代,而且面對韓國丶中國的競爭,過去政府札大錢支持的DRAM丶TFT-LCD丶太陽能丶LED已陷入所謂四大「慘業」。而眼看著包括中國丶美國丶日本及國際重要的投資機構把農業、糧食當作重要的資源產業,台灣也跟著回頭來關心農業的產業機會。尤其幾個農業大國如紐西蘭丶澳洲、加拿大丶美國丶巴西丶阿根廷,當全世球陷入不景氣或泡沫化或生產過盛時,他們反而都是逆勢成長的部門。

        的確農業有許多機會,而且農業的關連性產業很多,例如:

1、農業糧食本身。
2、農業加工及食品產業。
3、農業與生物科技丶健康食品、藥用植物。
4、農業與文化創意丶設計。
5、農業與環境生態及觀光休閒!
6、農業與傳統農村文化的保存丶發揚及農村旅遊!

對於台灣生活環境品質的提升及創造更多的就業環境,農業的確是有很大的機會。要振興台灣經濟,的確要把農業及農村列為策略性產業,作一個根本的探討並提出具體的方案。


(二)台灣農業的根本課題:

        台灣農業過去是台灣外銷的重要農產品,並幫助台灣朝向工業化經濟發展重要的基礎,而當前確也是台灣另一個重要的機會,但台灣當前農業卻面臨幾項基本結構問題的挑戰,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克服,臺灣農業將很難再發展:
       1、農民老化,寧可休耕;但年輕專業農民,卻不易取得耕地:
             台灣農民平均年齡太高,平均年齡超過65歲以上,雖有豐富經驗及勤奮美德,但在吸收新知丶新技術,及行銷觀念丶企圖心均顯得跟不上年輕一代,而且在本質上無法建立可持續性發展的農民。對農業的精緻化丶科技化丶高值化丶國際化,非常不利。

             而且加上政府過度優厚的休耕補助政策,每一公頃高達45000元,過去一年又可以得到二期相當於每公頃9萬元的休耕補助,所以大部分老農寧可休耕領補助,土地休耕面積最高已達到每年20萬公頃,政府每年的休耕預算,已達將近一百億元。但相對的很多有志於農業的年輕專業農民,要擴充經營規模,卻往往一地難求,而企業化經營受限,難以發展出具競爭力的農企業。


        2、小農/農地細分,不符經營規模效益:

            由於台灣山多平原少,農地面積有限,加上將近四百年的人口增加,台灣人口密度是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少數幾個國家,加上十幾代繁衍繼承,農民平均擁有的農地面積很不到0.5公頃。如此細分的土地,土地細分的小農,不符經濟規模,企業化農業有相當的困難。

        3、休耕泛濫,一年休耕已高達20萬公頃,年預算達一百億元:

            休耕原來目的是為避免主要糧食作物稻米丶甘蔗、雜糧,生產過盛而導致價格崩盤,政府必須編預算保價收購,而採取的一項措施。但隨著國會全面改選,民意高張,休耕補助已從20年前的32000元/公頃,提升到目前的45000元/公頃,面積更隨著老農人口老化而增加到每年20萬公頃,每年耗費100億元的預算。

            休耕的受益對象,大部分不是專業農民,有不少人是農地買賣自由化丶繼承自由化後的非農民,也有不少是兼業農,或是退休後玩農地的休閒農民,當然老年農民,也佔很大的比例。休耕補助制度的時代意義的確有重新檢討的必要。


        4、農會組織政治化,喪失其農產業團體應有產業專業功能:

             農會從日據時代到光復後,都是採農會股金制,也一直扮演著重要農業發展的角色。但到了1970年代後放棄股金制,而改為會員制。目前農會會員專業農民已相對成少數,而兼業農,或根本祇是玩票性質的已佔多數,所以農會在農產業的發展機能也相對弱化,產品的全國行銷或國際行銷機會大大的弱化。所以如此調整農會組織,恢復以專業農民為主,重新朝向以產業推動為主要宗旨的農會組織,非常重要!

(三)如何促成農業人口年輕化?

           所以如何建立老年農民退休制度,鼓勵老農退休,大量引進漂鳥新農民成為未來的專業農業,的確是台灣農業再起飛的關鍵結構調整!我自1999年起即在立法院提出「老年農民離農退休條例」,提出在現有老農津貼及休耕補助制度兩相結合,老農民在退休保障優惠下,鼓勵其交出土地退休,土地給政府委託的農地銀行「受託管理」,再由農地銀行出租給年輕的專業農民來耕種。


           獎勵老農離農退休制度,不但讓老農可以安心退休,不必擔心收入減少,而且農地信託給政府委任的農地銀行,不用擔心所有權流失或三七五租約的困擾;而且政府可以把農地交給有心耕種的專業年輕農民,可以有一些出租收入,也減少休耕的預算負擔,並能擴大農產業的規模與產值,可以說是一擧解決「老農、農地細分丶休耕太浮濫丶農民結構年輕化」四大目標!


           目前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雖然立意不錯,但實施結果因太強調規模經濟,而且經營者過度集中在政府保價收購的項目,已有盛產保價收購壓力,所以已不敢再新增面積!


           目前除了老農津貼外,欠缺為「專業農民」規劃的退休年金制度的養老保障。在推動對現有老年農民離農退休制度下,也應未來專業農民規劃退休年金保險制度以保障其退休養老問題!


(四)農會組織改造,朝向專業農民的組織,並朝向恢復股金制:
           農業的發展,農會過去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過去台灣農會是日據時代農業組合,是股金制,類似現在的合作社,是事業體,但自1970年代改為會員制後,整體農會逐漸成為政治團體,而喪失其產業輔導丶技術推廣、地區農特產品的經營、銷售的本業功能。如果不改造農會的體質,台灣農業的發展前途非常不妙。如何改造呢?

       1、應將農會更清楚的定位為,專業農民的組織,亦即以農業為其主要收入者的專業農民為主的團體。非專業農民的兼業農,應不能擔任農會的會理監事。


       2、為確立農會的事業體績效功能導向,農會宜朝回復股金制的方向改造,如此才能明確化以經營績效為導向的事業體。也才能評估農會的客觀價格,對於經營規模太小或經營不善,不具競爭力的農會,如有整併必要時,才能客觀估算其價值,及社員的權益才能明確換算。


        唯有農業清楚的定位為有明確績效責任的農業事業體,台灣的農會才可能有競爭力,否則也祇是靠政府經費支持、吃大鍋飯的政經混合體。


(五)台灣農業的國際行銷:
        台灣加入WTO及與中國簽定ECFA之後,台灣農業面臨國際競爭的壓力更大,但台灣農產品在國際的外銷市場開拓非常有限,主要的原因在於農民自己無能力作外銷,而農會丶縣農會、省農會等農民組織都是政治性大於專業性,缺乏國際行銷所必要的相關人才。

而過去銷日香蕉頗有成果的台灣青果合作社目前也不行,而大多依賴從事農產品貿易的民間貿易商,它們的規模都不大,都是單打獨鬥甚至相互惡性殺價競爭。在整體國際行銷上沒有多少經費,如果中央政府不出面整合,並加強國際行銷的目標,台灣的農業就很難有國際競爭力。


我認為:

       1、應成立國家級農產行銷公司:
             台灣應選擇幾項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例如芒果丶蘭花丶石斑魚,成立國家級的農產國際行銷公司,可以依不同的產品而有數家。並將相關的農民納入為股東,俟時間成熟時,仿效紐西蘭Zespri公司作為相關品項的國際行銷單一窗口。

       2、農業部下增加農產國際行銷的人力編制:

             現有農業部國際處行銷人力很少,了解主要國家巿場環境的人才更少,要增加台灣農產在國際行銷的機會及相關國家的規範,這些人才很重要,所以應增加編制。


(六)全面推動台灣生產履歷,無毒的農丶漁業運動:
        隨著全球經濟發展,人口增加,所得增加,人們對健康安全食物的要求愈來愈高。但為了增加農業的生產,人民使用愈來愈多的農藥丶殺蟲劑及化學肥料,而灌溉水源丶及地下水源及河川水源,也常受工業化所帶來的汚染,人類得到癌症的比例正不斷攀升。台灣各項癌症的死亡率已高居前幾項。

        台灣農漁業的未來已不是祇在餵飽國民的肚子,而是如何提升其品質成為健康丶安全丶無毒的食材,使台灣的農產品成為世人可以充份信頼的農產品。第一階段應落實生產履歷制度,加強農葯銷售的管理,落實登記制度,而且應落實農產品的抽驗檢查制度,提高台灣的各項藥物毒性殘留檢測標準與歐盟同標準。


(七)全面推動臺灣農畜禽廢棄物零排放,及資源化再利用運動。

        台灣的農業丶園藝廢棄物,例如蔬菜丶植物丶路樹丶花草枝葉,並沒有建立一套收集系統,而往往併入一般垃圾處理,而發生惡臭,滋生蚊蠅,而這些如果收集起來,正是目前生質能源的原料。除了可以發電或作生質能源,其殘渣也可為有機肥料。而此外家禽丶家畜的廢棄物也都是沼氣發電、有機肥料的重要原料,政府應全面規劃為零排放,並全面作區域統合的質源化再利用的計劃,使台灣能早日邁入河川更清潔,沒有惡臭的環境。也可提高我們清潔能源、再生能源的比例!


         農業的確是台灣經濟振興的重要機會,而且操之在我們,政府祇要改革的決心,其成果指日可待也!


六、打造田園城市運動


(一)「大都會發展模式」v.s「田園城市」
        1、「大都會發展模式的社會困境」
        台灣經濟發展帶來快速的都市化,其中尤北台灣都會密集區,從台北市丶新北巿丶基隆丶桃園、人口快速集中已,含流動人口早超過千萬。

這種「大都會發展模式」,隨著馬政府「六都政策」的推動,而使人口朝北丶中丶南六都的人口密集區集中,不但房地產焱漲,就業機會也過度集中都會區,但薪資二十年停滯,年輕人被迫在城市工作,但卻買不起房子,負擔不了子女的養育丶敎育費用,因而不婚不生已成為當前都會年輕人的主流,導致台灣人口出生率降到1以下,少數化已經使台灣經濟面臨不能持續,面臨塌陷的危機。


而反觀大部分鄉村地區,年輕人口外移流失,人口老化,在地經濟逐漸萎縮,土地荒蕪,農地休耕,學校面臨關閉危機。則相對於都市的擁擠,生存的壓力,而絶大部分的農村則面臨荒蕪萎縮的局面,真是「田園將蕪,胡不歸?」。


如何解決此一社會兩極矛盾?除了新農業振興課題外,其實「農村如何振興?」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2、「田園城市」的願景:

        如果能夠在鄉村地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在地經濟,提供年輕人在故鄉工作的機會,不但可以疏散過度擁擠的城市,農村地區的土地資源可以活化利用,而鄉村地區有田園大自然之美,就如同在歐洲的田園別墅也是許多人夢想居住的地方!這就是「田園城市的模式」。

        而年輕人在鄉村的比例增加,也會增加鄉村地區與國際接軌的能力,各方面的創意與活力可以下放到地方。而對鄉村地區的長輩,子女丶孫子能夠就近照顧,增加更大的幸福指數。


        鄉村地區不但不應該是凋零塌陷的地區,相反地它是台灣打造如歐洲田園城市的機運之所在,同時因為土地人工相對便宜,也是振興台灣經濟的重要契機;所以打造田園城市,的確也是「如何因應少子化危機?」的重要對策!


(二)「農村再生」與「社區總體營造」的盲點:

        這幾年雖然馬政府也重視台灣農村更新,並在立法院推動農村再生條例;但其實在更早期約20年前,行政院文建會就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從社區文化丶生態丶特色產業,賦予新的價值予以包裝丶整建,帶動地方的生機與發展。而馬政府所推的「農村更新」,可以說是公權力更大支援的社區總體營造。但有以下幾項根本的盲點:


        1、缺乏「在地經濟」優先的思維:

             農村更新必須要有工作機會,年輕人才能夠留下來,如果缺乏「在地經濟」的規劃,縱使投資了再多的軟硬體,到頭來沒有就業機會,年輕人也不會留下來。而缺乏「在地經濟」的活水源頭,則政府投入的資源一旦停止,地方依然回到原點。目前在全台灣從事社區總體營造者或農村更新者,其實最大的共同挑戰,就是是否有「在地經濟」的規劃。由於過去社造中央權責在文建會,容易陷入文化優先而忽略產業才是核心。

        2、陷入台灣對「社區」狹窄的定義:

              無論是農村更新,以「村」為單元,或者是社區(community)總體營造,在台灣很容易陷入「社區發展協會」的概念,都是「村丶里丶社區」同級的思維;但在英文COMMUNITY則是一個範圍較為寬廣的概念,所以當初的翻譯的確不完全得體,導致社造的概念停留在「社區發展協會」的社區範圍,而無法跨出更大的範圍,如「幾個村莊」的聯合社造、或「鄉鎮」、或「數個鄉鎮」、或「區域」、或相同的產業的「業者團體」。所以在台灣「村丶里丶社區」級的範圍,要去規劃社區的產業,其規模經濟顯得太小了,而且也缺乏大格局的產業規劃。

        3、「農村再生條例」與「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缺乏整合:

              馬政府上任後推動「農村再生條例」(99年8月公布施行),但因為涉及農舍容積率移轉集中,農地大面積變更問題,而引起很大的爭議。但馬在推動本法似乎沒有注意到,原來內政部已經有一個法案叫做「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這個條例在民國89年1月就已公布實施。

這兩個條例其實密切相關,而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在88年立法時,當時我是立委,我就主張該條例應更名為「農村社區更新條例」,因為土地重劃是手段,農村社區更新才是目的。可惜當時內政部因為擔心沒有「土地重劃」這個名稱,法案到底歸農委會主管,抑或歸內政部主管?會有爭議!而事實上執行該法案預算原來都是編列在農委會,再委由內政部土地重劃工程局執行。


而事實上農村更新或再生,其實最關鍵的法案應是「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才能聘請專業人才,作農村社區完整的規劃,並一併解決祖先共業土地的土地使用難題,並能適當地擴充農村社區的範圍。


近年來由於馬政府將預算放在農委會農村再生,反而對依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從事整體更新的預算減少了。



(三)如何振興鄉村地區在地經濟?
            如何振興鄉村區及農村,必先振興在地經濟,有在地經濟自然有就業人口,年輕人才能留在故鄉工作。我過去擔任9年台南縣長任,對發展在地經濟,創造就業機會非常有經驗,有非常多的案例:例如,1、沿山區愛文芒果外銷日本成為一項台灣精品水果,2、在後壁丶白河開闢的台灣蘭花生技園區及台灣國際蘭展;3、最近正式收費營運的大內鄉「南灜天文敎育園區」,4、仁德鄉的台南都會公園「奇美博物館」;5、永康科工區;6、南科特定區及樹谷園區;7、柳營科工區丶太康有機專區、德元埤荷蘭村丶老牛的家。

             創造在地經濟的模式,如何在全國各地區遍地開花?啟用呢?

       1、全國319鄉鎮產業振興對策?

            目前中央政府並沒有特別針對,全國319鄉鎮的鄉村型鄉鎮之產業振興發展方案(在地經濟發展方案),列為一項全國性振興經濟的重要項目,中央可能認為「這是地方的職掌及責任,中央不要管太多」,然而縣市政府及鄉鎮公所,是否有此一「地方產業振興發展意識及對策」?恐怕要大打折扣!畢竟地方在人才與經費有限下,是很難由下而上提出適當的丶可持續性的「在地經濟發展方案」。


            我認為中央政府,應該將全國319鄉鎮,區域特色農業丶文化丶產業的「在地經濟發展方案」,列為「國家經濟振興方案」的一項重要計劃,並展開中央與各縣市政府及各鄉鎮市首長的對話,並列為中央與縣巿首長會議的討論事項。


        2、全國可約略先分為100個區,各區成立一個整合型的推動委員會。

邀請「全國傑出的企業家」及「專家顧問」共同認養,並與在地政府及人民溝通而形成發展共識!

        3、中央政府應成立一個「鄉村經濟振興基金」,對地方所提出具有經濟效益投資開發案,予以補助或投資。


(四)如何實現田園城市的理想?
            -------10年4000個農村區全面更新計劃。

           目前祇有都市計劃法,卻缺乏鄉村規劃法,以致許多產業發展需求,跟現行都市計劃法及區域計劃法脫節,的確有訂定鄉村規劃法的必要。


        1、目前全國有4000個鄉村區,但已進行全面農村社區更新的仍不是很多,政府除了依農村再生條例的精神去協助,應針對此一4000個農村區,依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為基礎,加強滿足農村農業關聯性產業用地的需求,及文化資產保存,加強公共設施需求滿足。


        2、全國約4000個農村,預計在10年全面進行更新!


        3、邀請全國的規劃界的專才及國際顧問團隊來參與4000個農村更新的規劃與推動!


        4、如何融入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計劃,吸引年輕人返鄉就業。


        5、如何融入高齡化老人照顧及社區托嬰丶托幼的必要的公共設施!。


        6、一併解決祖先共業土地產權糾葛,活化鄉村土地問題。


        7、適度擴大鄉村區範圍,並解決農村汚水處理,綠美化鄉村,以達到田園城市的目標!並減少大都會的人口壓力及年輕人買不起房屋的壓力!


       田園城市不是夢,祇是政府缺乏清楚目標,把資源過度集中在都會人口綢密區,田園城市不但可創造鄉村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幸福的家庭,更好的生兒育女的環境,也可以為台灣吸引更多的國際觀光客。田園城市也是當前振興經濟的良策!


七、發展海洋產業


       台灣四面環海,是一個標準的海洋國家,但由於長期戒嚴海禁,使大家對海洋既陌生又害怕;而我們對海洋的研究,對海洋資源的探討也有待加強;而國外非常風行的海上休憩活動,台灣也非常少。歐美國家的遊艇非常風行,而台灣就算是有錢人,也很少人買遊艇出海休憩;所以雖然我們是海洋國家,但我們的人民實際上使用海洋的比例不高。


        但我們的漁民在近沿海漁業,無論是用流刺網或是雙拖快速網丶或毒魚或炸魚,或是抓魩仔魚,卻都是竭澤而漁,使我們沿近海漁業資源嚴重枯竭,沿岸棲地荒漠化,漁民抓不到魚,連釣魚高手奇美創辨人許文龍,都怨嘆抓不到魚,而跳出來推動「台灣海域保護及監測協會」,督促政府改善河川及沿海近海的水質,以減少海洋汚染丶保育漁業資源的工作。


        海洋的確是台灣非常重要的資源,但海洋的汚染、漁業的枯竭,海洋環境無法永續;而海上休憩活動低度利用,均足以說明台灣在海洋上仍有太多需要努力者。海洋是地球之母,祇要人類懂得平衡、永續的道理,適量的取用,而不竭澤而漁,海洋會藴育生生不息的漁類,供世世代代的人類來取用。嚴禁濫捕丶過漁,推動海洋復育,使台灣沿丶近海能恢復生機。


(一)搶救枯竭的海洋:杜絕「濫捕」「過漁」


       我認為釣不到魚,漁業資源枯竭問題,海洋河川污染固為其中的原因,但恐怕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其實最關鍵的原因,在於「濫捕」及「過漁」。


目前過漁的關鍵是,四大不負責的政策:

       1、聽任雙拖快速網竭澤而漁:
                目前在沿岸近海作業的雙拖快速網漁船,由兩艘快速漁船拖著漁網,其網尾網格太小、而且網底加鉛沈入海底拖行海底床、更有甚者還通電,導致海床棲地破壞殆盡,大小魚通通一網打盡,竭澤而漁。

這種雙拖快速網船,連白海豚都逃不過它的天羅地網。要恢復台灣沿岸及近海漁業資源,政府應立即全面禁止雙拖快速網捕捉方式,並應全面收購這些雙拖快速網。


       2、沿岸海域流刺網大小魚通通捉:

                流剌網捕魚方式在國際公海已經是國際公約禁止的捕撈方式,但台灣在近海沿岸卻迄未禁止,導致大小魚通通抓,這也是漁業資源枯竭的元凶,政府也應全面禁止,並全面收購流刺網。

       3、未全面禁捕魩仔魚:

                國人愛吃魩仔魚,但魩仔魚往往夾雜非常多的各色魚類的幼苗,所以也加速漁源枯竭,為了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政府應全面禁止捕撈海洋的魩仔魚。

       4、漁業用油補貼:

                漁業資源已大幅枯竭,正應該朝向休養生息、海洋復育的方向才對;但政府卻反其道而行,花大錢補貼漁業用油。101年政府花在漁業用油補貼,一年高達新台幣22.9億元,這些錢如果轉作海洋復育計劃,將可加速拯救台灣海域生機,免於沙漠化。政府應取消漁業用油補貼,將這些錢轉作為收購雙拖快速網、流刺網、及海洋復育的經費。

(二)「海洋復育計劃」


       除了調整以上四大政策外,接著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全面進行海洋復育計劃,讓魚類有更多適合生存避難的漁礁、海草的更好的棲地,讓各種漁類有良好的繁殖環境,如此經過一段時間,海洋才會重新恢復生機。


(三)「如何防止河川、海洋污染?」---環境新公民運動


       海洋污染主要源自於工業污染、農漁業污染、及家庭廢污水的污染,這些廢污水排放進入河川,形成河川污染,再流入大海中,成為海洋污染的問題。如何處理這些廢污水能夠符合國家所要求的排放標準?


這就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這就是公權力如何落實執行的挑戰問題!如果公權力不落實執行,縱使許文龍創辦人號召成立「台灣海域保護及監測協會」,也祇是幾天的新聞罷矣!


「環境新公民運動----台南縣的經驗」

       為了貫徹「河川清流運動」,2001年到2010年我在台南縣長任內有一系列貫徹防止河川污染的作為,這些作為包含:

      1、成立河川巡守隊:

           由於公務員人力編制員額不足,在環保局空污基金的「防止河川髒亂惡臭計劃」的執行方式,改由成立各河川流域區域的河川巡守隊。徹底將台南縣的偷埋暗管排放工廠移送法辦!而主要污染河川三爺宮溪、鹽水溪、將軍溪,由原來百分之80以上河段重度污染,降低到百分之40幾左右,也顯示縣府貫徹執法的決心。

      2、環保署「承認河川巡守隊的取樣証據力」:

           河川巡守隊的「取樣」是否具備証據力?外界根本不知道有此一問題存在,我也一直認為沒有此一問題,直到有一天我質疑環保局為何重度污染河段仍停留在百分之40多呢?環保局長才透露環保署不承認河川巡守隊在排放口「取樣」的証據力,經過我向環保署力爭,終於環保署同意在一定訓練及程序下「具備証據力」,從此取締污染的成果更為顯現。

      3、「落實社區守望(Community Watch)的社區河川巡守隊」:

           為了讓社區的人民對於污染源,有參與監督、蒐証、舉發的守望功能,我們特別成立「社區河川巡守隊」的訓練課程,鼓勵有受污染的社區成員,參與訓練,並成立「社區河川巡守隊」,賦予「取樣証據力」,以發揮社區守望、就地監督的功能,成果可觀。

      4、罰鍰部份分配給社區及河川巡守隊:

           為獎勵社區參與河川巡守隊,以防制污染,我們特別規範因舉發成案,而有罰鍰收入者,其中一定比例分配予社區或河川巡守隊,以鼓勵其參與。

       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台南縣的河川污染大幅改善,污染河段已不到20%左右。


       但目前台南市政府已廢除河川巡守隊,祇剩下社區型河川巡守隊,所以河川污染的情形,已經是明顯惡化了!


      5、廢水排放抽驗報告,列為每週一主管會議,列管的報告事項:

            許多政策如果不落實執行,恐怕也祇是淪為空談,所以當時我為落實此一環境新公民運動「河川清流」,將環保局對於有廢汚水排放的工廠丶畜牧場每週抽驗(含一定比例的夜間抽驗)報告,列每週一主管會議的列管報告事項,以落實查核執行,而不致於淪為空談!

           如何解決台灣的河川、海洋污染問題,台南縣過去徹底執行的「河川清流運動」的經驗,應是可以參考的範例,如果能夠全國各縣市皆依此模式落實執行,則是有成功的可能。


(四)如何推動海洋敎育?


           台灣四週環海,海洋是我們國土的延伸,海洋不應成為我們的天險,而應該成為我們休閒遊憇的空間, 所以推動海洋親水敎育要從小開始,非常重要,而其中第一步就是推動:

       1、每一位學生都會游泳。
       2、國小丶國中、高中學生階段就推動各項水上運動(例如划船、獨木舟、風浪板等)的敎學與培訓。
       3、成立北丶中丶南丶東的海洋敎學船,讓一般學生可以實際出海丶認識海洋、體驗敎學。
       4、將海洋敎育課程,列為學生的必要學程。

(五)海上休憩活動及休憩產業?


           海上休憩活動及休憩產業需要政府帶頭來推動,而其中遊艇的購買及使用是關鍵。


       1、如何鼓勵民間購買遊艇?使用遊艇?


         (1)買遊艇免稅。

                 買遊艇會帶動就業機會,也會帶動海洋產業的發展及人才的培訓,目前課徵高額稅金,完全不符產業發展的需求,更何況此產業才剛要開始。

         (2)閒置的漁船碼頭,應可以申請變更為遊艇碼頭。

                  目前由於漁港漁船減少,空出閒置的碼頭,應開放可以申請變更為遊艇碼頭,可出租給遊艇業者。

       2、推動重大的海上運動賽事,以帶動海上運動風氣:

             例如從澎湖渡黑水溝的國際風帆船比賽。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是國土的延伸,海上運動及遊憇活動,可以培養國民開闊的胸襟及冒險的精神。目前東亞及東南亞各國,無不為了搶奪海洋資源,而劍拔弩張,引發國際局勢的丕變,美國重返亞洲。台灣更應該重視海洋的研究,對於海洋資源也要慎重保護。而主管海洋事務的單位尚未統合前,海巡署更應提高其搶救台灣海洋枯竭之責任,積極推動海洋研究。


            海洋是台灣尚待努力的領域,這也是過去台灣談振興經濟一向不重視此一區塊,我認為海洋產業是台灣一個重要的機會,值得作為振興經濟的策略方案。


八、如何搶救少子化?


       少子化問題是當前台灣社會的根本危機,2009年台灣的總出生率低於百分之一,榮登全球最低。但緊接著2010年更持續蟬連墊底,而且降到0.895。馬英九總統更宣稱少子化是「國安危機」。於是台灣開始有所謂「崩世代」的說法,如果少子化情形不改變,在不久的將來,台灣將出現「崩落的世代」,衝擊台灣的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而前衞生署長楊志良更出書高唱「台灣大崩壞---挑戰沒有希望的未來」,直指台灣的少子化為「新四不一沒有」,亦即「不婚丶不生丶不養丶不活」「多數年輕人覺得沒有前景」,已造成「急速衰敗進行式」,對國家社會發展影響深遠!


       少子化對台灣的產業各個層面均已構成威脅,嬰幼兒產業萎縮,學生鋭減;公私立幼稚園面臨經營困境,自2005年以來,全台托兒所就倒閉了500多家。全國國小新生從90年的約32萬人,到100年僅剩20萬9千人;全國國小過去10年(2001-2011)減少668班,光台北市就減少183班;過去10年全台因學生數太少而遭裁併的國中小超過140校。減班廢校問題引發超額師資及流浪敎師問題。


       而這個問題正逐漸向上延燒到中學及大學。而更嚴重的是,就在少子化的大趨勢下,政府仍開放廣設大學,專科升格學院及科技大學。2010年全國163所大專院校共招收27萬4070人(當年國小新生祇有20萬9千人),但依目前各級學校學生遞減速率,到2016年起每年將有7.3所大專院校關門,這個情形如果持續到2032年,全台灣將有將近90所大專院校得關門。


       人口呈現負成長的狀態對經濟發展影響巨大,不但勞動力不足,而且高齡化,對產業特質必須以年輕人為主力者,例如高科技業丶資訊業丶通訊丶電子商務丶文創產業丶零售服務業、流行娛樂、休閒、醫療保健業等都將面臨勞力短缺,而勢必造成生產力消退,稅收減少。而青壯人口撫養負擔加重,而國家的軍公敎退撫制度丶社會保險丶退休給付丶全民健保,都將面臨無法持續的問題。


       如果不正視台灣「超速少子化」的問題,隨著勞動人口的快速萎縮,台灣的經濟終究要隨之萎縮的。所以如何搶救少子化的困境,應該列為台灣振興經濟的重要課題!


        至於如何搶救少子化呢?關鍵在於如何降低年輕父母在養育子女的費用負擔?政府應推動平價而普及方便的托育服務。而具體而言


(一)養育小孩的責任,應明確列為國家與家庭的共同連帶責任。


(二)中央應全面推動,各級地方政府「公辦社區化保母丶托嬰中心」,以降低父母的負擔。


(三)利用少子化各國小丶國中空出的敎室,全面推動公辦托兒所丶幼稚園,以減低父母的負擔。


(四)全面開放國小校園、敎室,作為學生課後安親的場所,以減低家長負擔。


(五)對於私立幼稚園接受幼兒敎育券補助者,政府應訂定其最高收費標準及最低服務標準。

(六)中央政府應該全面規劃發放生育津貼丶育兒津貼及母職津貼。以鼓勵安心生小孩!
(七)廣建社會住宅,並給予有待撫養小孩的配偶及家庭有優先低於市價優惠租金的優先承租權,以減輕年輕人居住的生活壓力!
(八)全面凍漲學費,學貸完全免利息負擔,以減輕年青人的經濟負擔!
(九)應儘速通過「長期照顧保險法」,並建立完整而人道尊嚴的長期照顧服務系統,以保障老人年老失能之際得到適當的照顧;並減輕年輕人因經濟困難,而沒有資力丶沒有時間來照顧父母!

        搶救臺灣的少子化問題,也就是在搶救台灣未來的經濟,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再拖個五年丶十年,恐怕就沒救了!所以這絶對是振興台灣經濟的必要的方案對策!




台灣經濟振興之道(九)----改善國內投資環境

         台灣經濟要振興,改善國內投資環境當然是最重要,而且歷任的總統及行政院長,無不以改善投資環境振興經濟為要,但為何仍然問題多多呢?我認為以下幾個課題仍然攸關台灣的投資環境的改善:
(一)外勞與基本工資脫鈎:
           國內勞工有最低基本工資的保障,目前最低基本工資是新台幣19047元,而且本勞外勞一體適用。
           二十幾年來民間企業一直要求外勞應與基本工資脫鈎,理由是新加坡丶香港均未有外勞適用基本工資的問題,為什麼台灣要適用呢?由於台灣的外勞薪資較貴,導致台灣產業被迫外移到中國或東南亞,這幾年許多台商想要回台灣設廠,但也因外勞薪資釘住基本工資,使擬回台設廠的台商怯步。在中國大陸投資受害的台商高為邦,就大力主張政府要吸引台商回台投資,祇要將外勞與勞基法基本工資脫鈎,即可發揮很大的效果。
           但企業界的要求一直未得到中央政府的同意。從李登輝時代到陳水扁丶馬英九,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阿扁時代將家庭看護工排除在勞動基準法,所以目前家庭看護工就不適用勞基法,而不適用基本工資,他們的薪資仍停留在15840元!
           中央政府不分藍綠反對將「外勞與基本工資脫鈎」,其反對的理由,無非是中華民國是國際勞工組織的成員,基於平等及丶人權的理由,及來自國際勞工組織的壓力及外勞供應國的要求。另外就是國內的勞工團體的反對,他們擔心引進更便宜的外勞,會使資方更想用外勞而打壓他們的薪資及就業率!
           目前這些反對的理由尚不足於說服我,理由:1、是香港、新加坡可以,臺灣為何不可?2、而且留在國際勞工組織,對臺灣有何政治效益?沒參加又有何不利!3、而且外勞薪資本是國際自由巿場,臺灣廠商所提出的薪資價格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有誘因吸引外勞來臺灣,就由國際勞動市場來決定!4、至於國內勞動團體的反對理由也不對,因為本勞本來就有基本工資保障,而外勞人數可依本國就業巿場的情形而訂出總量管制,所以他們的顧慮顯然是多慮而已!5、至於平等及人權的觀點,則是見人見智,因為不同國家的生活物價水平不同,外勞供應國的物價水平及生活所需的費用,遠比台灣低,所以平等的觀點不能祇依貨幣的數字,而必須結合物價及生活水平所需費用綜合考慮,也就是實質購買力問題!
           中央政府仍應再審慎重新評估,儘快將外勞薪資與本勞的基本工資脫鈎!如此將可提供更多台商根留台灣,而且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改善政府效能問題?
           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低落,我在縣長任內感受特別深!在李登輝時代還特別針對行政效率問題,作過許多檢討,印象中在經建會丶研考會及行政院跨部會整合,都曾經多次針對這些問題檢討過。在陳水扁時代,因為從民選民意代表到地方首長的洗禮,所以對行政效率,也比較重視,追蹤頻率也較高,可惜缺乏一個「行政革新及效率提升的中央管考機制」。但到馬英九時代,表面上尊重官僚體系,實際上行政效率低落,成為普遍性的問題。為什麼造成行政效率低落的原因在那裡呢?我認為:
        1、中央應設立一個「行政革新及效率提升的中央管考機制」:
             而且負責的層級不宜太低,應該要有部會行政首長以上的歷練,而且要熟悉法律及政府管理,並且應該聘請各個領域民間企業的實際負責人擔任諮詢顧問,以充分表達民間的心聲。
             這個組織要檢討目前的法律及行政命令,是否有侵犯人民基本人權及正當的法律程序,及檢討管制的公共利益及手段的必要性的關係,同時也要檢討法規是否疊床架屋,及行政效率等問題!
        2、環境影響評估程序及區域計劃委員會,重覆審查。
             在許多開發案例中,環評委員會審查通過的案,在區委會又重新來一次審查同樣的議題!
        3、肅貪及防弊組織疊床架屋,公務員動輒得咎:
         (1)、肅貪及防弊組織疊床架屋:
                 目前政府的肅貪組織有傳統的「法務部調查局」,及新增的「法務部廉政署」,過去肅貪本是調查局的業務之一,原來也另有法務部政風司。除此之外檢察總長下有一個「特偵組」,而每一個地檢署也都有一個「肅貪組」。此外防弊組織,各單位都有政風人員丶主計,及監察院及審計部及各地的審計處。可以說肅貪及防弊組織疊床架屋。
         (2)司法凌駕行政,寃枉他人也不需負責:
                 不祇是肅貪及防弊組織疊床架屋;而司法凌駕行政,往往在沒有真正了解相關案情,及有合理懷疑的証據下,檢調即濫行發動司法蒐搜偵察,並透露新聞給媒體,而案件即使最後不起訴或判決無罪,一般公務員的人格已受到即大的傷害,而且受到司法的折磨身心俱疲。所以在目前公務員祇好採取保守丶被動,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
                 而且問題持續惡化的原因,是司法人員濫權追訴行為,卻沒有任何責任,也沒有制衡的機制。如何制定合理的約制?檢討司法需在合理了解案件,且要有相當証據合理懷疑後,才可以進入搜索追訴。司法不自制,行政難有效率!
         (3)監察院及審計室,踰越行政丶監察的分際:
                 行政丶監察權本有憲法上的分際,監察權及審計權卻往往自我膨脹,干預行政政策決策。例如蘭花園區為提升蘭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原來中央政府政策補助地方興闢園區公共設施即沒有自償性的要求,但審計處承辦人員個人主觀意見片面干涉行政權,要求要有自償性;這就是防弊機制自我膨脹,無人約束,反而妨害國家的競爭力。
         4、中央跨部會間的整合能力問題:
              政府的效能,中央是關鍵,有許多事務是各部會自己的業務,但有非常多事務涉及跨部會的整合,而跨部會的整合能力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而這些跨部會整合涉及(1)專業整合力。(2)政治位置的重要性及代表性。(3)決斷力。如何提升跨部會整合能力,是行政院的大課題。
         5、中央與地方的溝通整合問題:
              臺灣目前中央與地方欠缺制度化的整合機制。五都市長可以參加行政院會,或派副巿長參加!但其它縣巿首長卻由內政部長召開,而且不一定開,這是一個管理系統的大盲點。事實上行政院應與地方縣巿長召開定期的溝通會議,解決中央制定的法規丶制度,在地方執行的問題,中央並能聽取地方的心聲與需求,如此才能上情下達,下情上達,這種會議對國家行政效能的提升太重要了!
(三)中央政府應鼓勵並協助地方開闢工業區。
          在政府鼓勵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回流,其實面臨的是二個問題,一個是勞工,涉及外勞的比重及與基本工資脫鈎問題,而另一個問題是工業土地供給問題!有些人以為台灣尚有不少閒置工業區土地,而對工業區土地開發在環評及區域計劃變更百般刁難,好似對付敵人,實在「過猶不及」。而也有人以為台灣不再需要擴大工業經營規模,我認為這些都是不了解市場現實的說法!要讓台商根留台灣,工業土地的平價(合理反應成本的價格)供應是絕對必要的,但馬政府這幾年雖然高喊台商回流台灣,但對如何平價提供工業用地,似乎毫無著墨!
          我在台南縣長任內為發展地方經濟,拜託台糖公司開發臺糖已報編的「大新營工業區」,但因為經濟部認為產業外移中國,許多工業區套牢,所以不再開闢工業區,臺糖也就完全放棄此一計劃。而經濟部為去化既有工業區土地,乃提出「006688方案」促銷工業區,而經濟部在台南縣沒有工業區,所以中央的政策台南縣完全沒有受惠。
        1、我的台南經驗:
             ------ 成功開闢三個工業區的實例
          但為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我決定縣政府自行成立工業區開發基金,縣府自己成為開發主體,自行開闢大新營工業區(後來更名為柳營科工區)。後來又因為奇美許文龍有「液晶電視專區」的倡議,而委託奇美集團開闢了「樹谷園區」;另外配合南科需求及在地產業擴張而開闢了「永康科工區」。我任內總共開闢了三個工業區,合計約650公頃。另外規劃七股科工區及麻豆口工業區的開發。目前三個工業區均已完全成功出售,而廠商許多已生產,有的正建廠中,可以說是非常成功,非常搶手!
        2、中央應鼓勵丶協助地方政府開闢工業區:
         我在台南縣政府開發工業區成功的經驗,証明地方自行開闢的工業區在:(1)、效率上比中央快很多,(2)、也比較貼近廠商的需求,(3)、而且成本也中央便宜很多。如果中央政府能鼓勵各縣市政府自行帶頭結合產業界來開闢工業區,對帶動經濟發展效益很大,所以中央政府應抱著鼓勵丶協助的態度,甚至培訓地方政府開發工業區的專業知識及經驗,讓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上也能起帶頭衝的角色。
        3、鄉村型工業區:
          許多在地的中小企業沒有污染丶沒有廢水及廢氣排放,在沒有政府開闢的大型工業區可供進駐下,往往被迫違規在農地上使用,造成很多困擾。政府應在鄉鎮地區,結合在地的產業,規劃中丶小型的「鄉村工業區」,特別是「沒有廢水排放丶沒有廢氣排放的產業」,特別適合規劃較中丶小型的鄉村型工業區,讓在地產業可以更方便留住故鄉提供在地就業的機會
(四)海港型的自由經濟區
        馬政府正如火如荼的推動自由經濟區,並把自由經濟區視為臺灣經濟振興的救命仙丹,但歷經五年多自由經濟區規劃案的內容一變再變,到目前為止大家都評估目前自由經濟區的規劃案仍是「空包彈」,缺乏具體的誘因!
        1、桃園航空城淪為炒地皮開發案,反而不利產業進駐:
           原來朱立倫在桃園縣長時代炒作的桃園航空城,馬政府也順勢哄抬將之列為重要計劃。但規劃到今五年,能否成功?
         (1)「沒有蛋黃的空包彈」:
                連長榮航空張國煒董事長都不捧場,公開表達桃園航空城是一個沒有蛋黃的「空包彈」,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產業誘因,反而長榮航空所需要的「航空維修園區」,政府卻遲遲無法提供土地。
         (2)「航空物流園區」仍經營困難:
                而且大家質疑最關鍵的是,目前OT委外給遠雄集團經營的桃園機場的「航空物流園區」,仍處於廠商未能充分進駐,經營虧損的狀態,而這是機場的核心產業,連核心產業都很難做大的情形下,桃園航空城就算列入自由經濟區,又有何產業可吸引進來呢?
         (3)土地炒作,反扼殺產業進駐:
                而且馬政府團隊大搞桃園航空城,卻不優先解決產業的土地取得問題,反而讓土地大規模炒作,將來產業土地又採取區段徵收方式取得,勢必大幅度增加產業用地的成本,讓產業進駐更困難!
         (4)空港型經濟自由區仍以航空物流為核心:
                桃園航空城規劃的邏輯太虛浮不實,也脫離產業的現實邏輯,想要從航空物流中心,擴大到深層加工有其現實的困境。畢竟空運成本偏高,而許多零配件不需經由空運,並沒有進駐到桃園航空城自由經濟區的特別誘因;如今因為土地炒作成本再墊高,更增加其競爭的困難!沈層加工這一塊作不起來,其它的醫美服務更是笑話,反而不如學荷蘭阿姆士特丹的史基輔機場,開放賭場及會展中心。
         2、海港型的自由經濟區:
            目前台灣仍有一點優勢是「Made In Taiwan」比「Made In China」在國際上較受肯定,價格也較好。臺灣應充分利用中國大陸的一些零組件,以臨近臺灣的沿海省份的零組件,以海運方式降低成本,而在台灣一些土地較便宜的港口,以該港口週邊土地規劃為海港型的自由經濟區,專門作利用大陸零組件,以「Made In Taiwan」為號召,可能還具有一點國際競爭力!目前台中港週邊丶台南安平港南邊土地丶麥寮港週邊土地,都是可以發展「海港型自由經濟區」。
            當然在海港型自由經濟區可以考慮在外勞政策上較為寛鬆些!
            目前經建會在自由經濟區的規劃上,似乎缺乏這種所謂「海港型」「深沈加工」「Made In Taiwan」,的「海港型自由經濟區」的規劃!其實在這個部份,兩岸的確仍有分工的經濟效益,值得重視!

(五)改善國內的投資環境仍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例如現有違規使用土地的產業,如何協助他們解決困難等。茲謹拋磚引玉提出四項議題供大家參考!這是一個政府應持續努力的課題!

台灣經濟振興之道(十)----務實的敎育改革

         台灣當前經濟困境有許多來自國民的「觀念與態度」,而這些觀念包括過度迷信學位文憑,升學主義掛帥;而且輕忽實作,輕忽技職教育。尤其政府開放私立大學設立及開放技職專科學校提升為技術學院丶科技大學後,整個技職體系轉而講求寫論文,而不重視實作技術,而造成滿街大學生,但卻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說學問沒學問,講實作技術也沒半步!而這些觀念與態度的調整,必須從家長及敎育的改造著手。

一丶升學考試掛帥,而缺乏日常生活實作的訓練:
       
        台灣的敎育,目前家長一代都是升學考試掛帥時代成長,過度強調背誦記憶,學校敎育的目的被窄化成為,為了升學考試或者學測的目的,但卻缺乏對於日常生活環境及生活的必需品的認識與實作的訓練。例如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丶空間丶建築,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的各項用品,如電燈丶冰箱丶電視丶洗衣機丶電風扇丶等家庭電器及房屋丶建築丶廁所抽水馬桶,而行的部份如自行車、摩托車丶汽車,這些都是每天伴隨著大家生活的必須品,但是學校敎育幾乎從來不敎,也沒有拆解過,重新組裝過!
       一個對基本生活環境及基本生活必需品,都沒有充分認識及尊重的敎育方式,的確如空中樓閣一般的不實在,而且也顯得是現代方便生活的當然享受者,而不會尊重現代生活方便性產品背後的科技丶及複雜的系統整合及分工的關係丶以及過去先行者努力累積的成果!而相反地,敎育的方式如果能讓學生認識這些日常生活環境及各項生活的必需品,則學生從這些天天所接觸的環境物品中所學習的知識及產生的好奇心,都是活生生的,而且也可以站在前人努力的成果基礎上,激發其創新的可能性!
       改變這樣的敎學方向,則必需修改國小丶國中丶高中職的課程綱要及高中職的甄選方式!

二丶如何重振技職敎育?
       
       這幾年開放大學普遍設立,及技職學校專科化,技職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化丶科技大學之後,已普遍出現有專業的技術工人逐漸出現嚴重的斷層。年輕一代明明沒興趣唸書或不適合唸書研究,但在追求大學文品的社會壓力及父母期許下,浪費了好幾年的青春勉強混畢業,結果畢業後高不成低不就,許多祇好領22K的薪水;而企業界也覺得這些人空有大學學歷卻沒有專業,而不願意付出較高的薪資。而相反的,許多專業技工,例如水電工丶水泥工丶木工薪水遠高於一般大學生,但卻出現嚴重人力不足,甚至斷層的危機。這個教育訓練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如果沒有妥善調整,對臺灣未來社會及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確是一個瓶頸,甚至造成台灣經濟塌陷的結構性危機!
     1、德國派或者美國派?
          美國在高中階段沒有技職敎育體系,反而是在高中畢業後有社區學院的系統。但德國一向重視技職敎育體系,並不刻意鼓勵國民去考大學拿大學文憑,所以全國的大學學歷比率雖在全世界並非最高的幾個國家,但他的工匠精神,卻使德國的汽車、機器設備成為全世界最高級品牌丶品質的形象趷立不搖。在歐元區國家衰退嚴重之際,祇有德國仍能維持成長,支撐歐元區的經濟。台灣過去教育改革,走美國的路線,而輕忽了技職敎育,的確是走錯了方向,應該重新回頭檢討如何加強技職敎育訓練!
     2、技職敎育訓練如何與產業技術需求結合?或如何與時俱進?
          過去技職敎育最大的關鍵是:(1)如何與產業技術需求結合?達到訓練與就業結合。(2)由於產業技術快速變遷,技職敎育如何與時俱進?要達到以上目的,必需全國產官學訓達到充分的整合,所以包括:1、各個產業組織,2、工會組織及3、學校敎育機構丶4、訓練機構,5、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相關主管單位如勞委會丶經濟部丶敎育部丶農委會,能夠組成「全國人才需求及培訓規劃委員會」及「各縣市人才需求及培訓規劃委員會」。每年提出「需求及培訓規劃報告」。
     3、「人才需求及培訓規劃委員會」設立的重要性:
          人才需求與敎育培訓能夠充分結合,必需整合全國產官學訓各單位,並在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設立「人才需求及培訓規劃委員會」,每年提出「人才需求及培訓規劃報告」。但產業界及工會界,往往很鬆散,政府要整合他們的業界的需求,有時也很不容易呈現!如何達到有效整合,需求如何達到更完整的呈現呢?
     4、政府應採取「業必歸會」的制度,以利整合民間的需求:
          目前許多產業界及工會組織,均採取自由組織,往往非常鬆散,政府要作人才需求,也不易整合;為有效整合人才需求與敎育培訓規劃,政府應考慮採取「業必歸會」的制度,有效統合民間的需求! 

三丶科技大學的再檢討:
      
       技職敎育體系的五專紛紛成為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但學生素質普遍低落,但卻不針對其興趣丶性向丶專長,輔導其適合的興趣丶專長訓練。有些學生對於唸書這種文字抽象學習沒興趣,上課也沒興趣,但學校也不敢讓學生留級或當掉;因為少子化學校怕招不到學生,所以學校要求敎授祇得容忍,事實上這對敎授及學生都是浪費生命,浪費青春!而原來定位為專科,本來可以規劃學生從其興趣的事物中,實作中學習相關的技術,以技術來就業;結果升格為科大後,師資要求一定比例的博士,不管這些師資是否有實務的技術能力,而且通常這些敎授祇會唸書寫論文,而沒有實務技術能力!這些本來來培養學生技術能力的師資,現在被迫要寫論文以刊載符合SCI的期刊上,而學生中有很大比例無法把書唸好,或幫敎授做好實驗,而且也沒有辦法真的學到一些技術丶功夫!
     1、科技大學,應針對學生全面性的依其性向丶興趣丶專長作調查分析,如不適合作閱讀抽象研究者,需回頭找回實作學習的敎育模式。
     2、科技大學準許學校部份調整回二技及五專學制:
           為了配合學校學生全面性性向丶興趣丶專長調查的特色,必需以學習實務技術為導向的學生,超過一定比例者,得允許學校針對這部份學生需求,而調整回二技及五專學制。而其相應的師資也應跟著調整,不受博士學歷及寫論文刊登SCI的限制,相反地這些實務導向地技術師資,則應訂定相關的基準!

四、大學與研究:
       
        大學敎育是奠定學生人生很重要的階段,一個人的視野及求知精神在大學階段是關鍵,我認為台灣的大學敎育雖然普及,但方向及品質政府一定要求,我認為幾個方向非常重要:
     1、國際化的訓練:
          國際化是目前大學生面臨的世界,如何幫助這些學生在國際化的洪流中吸收新的資訊、新的知識,我認為強化大學生英語的能力及第二外國語文的能力是基礎工作,除了提供必要的學習環境之外,英語能力檢定及第二外國語文能力的檢定,應列為大學畢業的條件!
          當然學校的國際交流,大學生的國際交流活動,都應列入必要的參與項目!
     2、大學前兩年不分科系:
          台灣是一進大學就分科系,但現代社會固然分工很細,但科技之間的整合以及不同知識的整合愈來愈重要,作為現代大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都非常重要,缺乏一定廣度及深度的知識,往往有太多盲點,所以是否學習美國制度,大學前兩年是共同科目,以奠定基礎知識的廣度及深度,儲備大學生跨領域的整合能力!
     3、強化團隊合作同儕學習的敎學方式:
           團隊合作是未來社會競爭的基本模式,而同儕學習的效果已証明是相對更有效率的學習模式,大學的敎育除了上課及個人研讀的方向外,團隊合作同儕學習的方式是大學應該成立專案督促敎授開發出此種敎案!而且敎學成效如何能夠成為大學師資評鑑的項目之一,也是值得關切者!
     4、大學敎授不應祇重視SCI幾篇,也應重視研究與產業的關聯性:
           敎育部及各大學訂定大學敎授丶副敎授丶助理敎授需發表論文刊登SCI刊物上,固然有督促功效;但研究與產業的關聯性,如何強化則是重點,尤其在國家資源有限下,政府及大學如何將大學研究與產業作更有效率的整合!
     5、如何將臺灣的大學研究能量,整合納入台灣產業戰略研究所及台灣產業技術研究院中?
           大學的研究能量,自由發揮固然仍有其功能,但如果缺乏系統性整合則散彈打鳥效果有限,我認為需要產丶官丶學、研更有全球視野的系統整合,從各個產業實狀及環境的長期追蹤丶產業技術變化的觀測及技術的收集,這些如果學丶研單位能有一分工長期追蹤,則必能有效掌握有限的資源,如何做最有利的運用!

五丶如何培養成學習型社會?
        
       國家的競爭力,最終在於國民是否有主動學習新的知識,對世界環境保持不斷探索的精神?台灣的社會距離學習型的社會,仍有很大的距離,而推動台灣成為學習型的社會環境,就是整體提升國民終身學習的動機及相關的資源環境。
       1、「打造學習型社會」列為政府「擴大內需要方案」:
           推動學習型社會,打造一個終身學習的環境,應列為政府「擴大知識丶文化基礎建設」的「擴大內需方案」。
       2、兒童圖書館:
           學習的習慣要從小培養,要讓小朋友有適合的閱讀的讀物,例如漫畫版圖畫版的知識傳遞要遠比純文字有效多了,而且適合小朋友閱讀的環境,強化互動性學習的環境,這就是打造一個適合國民小學學童閱讀丶學習的兒童圖書館。
           我在台南縣長任內曾大力推動每一所國小,皆能有一個兒童圖書館的計劃,前後也推了二十幾所學校!我認為此一模式如果能夠全國普及推動,一定可以為台灣下一代的學習習慣打下很好的基礎!
       3、班班數位學習環境,每位國小中學生都有平板電腦:
           隨著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快速進步,而且產品日趨成熟,觸控面板技術及產品的普及愈來愈高。人類已進入數位學習丶數位互動的新的科技學習環境。如何讓年輕一代學子能更有效率學習環境,的確是個嶄新的時代。我認為打造一個班班有數位學習環境,例如學生班班有Touch Panel,而且每個學生都有平板電腦,將是一個全新的學習時代。當然為了因應此一新的時代,如何開發網路課程?以及如何培訓師資?使具備此種數位互動敎學的能力及課程製作的能力,都是新的挑戰!
       4、如何改革地方(鄉、鎮丶市丶縣)圖書館誠品化的規劃?
           除了在國小階段打造兒童圖書館外,台灣各地方鄉鎮市級的圖書館,及縣市級的圖書館,也需要與時俱進。而這幾年誠品書店發展出一個很好的模式,誠品有如一座圖書館,但它提供了更舒服的閱讀環境,也有更多的新知、新的期刊丶新的書等。如果能夠把各鄉鎮市丶縣巿圖書館,以誠品化的方式來作規劃及經營,相信對國人終身學習一定有很大的效益!
       5、廣設博物館丶文化館:
           博物館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場所,從小孩丶年輕人丶成人丶到老人,博物館也是地方文化觀光的資源。但台灣用在博物館丶文化館的經費及人才實在太少了,而且策展的預算少丶人才不多而且生存也不易丶策展產業很難生存。台灣要提升國民知識及文化,要提升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則政府從中央到地方,應該要重視博物館的建構,培養各類博物館專業人才,及相關策展人才。
           我在台南縣長任內推動新增許多博物館及文化館,諸如:黑面琵鷺生態展覽館丶鹽業博物館丶王金河烏腳病紀念館丶蕭壠文化園區(西拉雅平埔文化館丶南灜開拓史館丶藝陣館丶糖業文化館)、總爺藝文中心(顔水龍紀念館)、蔴荳古港史蹟文化園區(倒風內海故事館)、南灜天文敎育園區(大內天文台的觀測館丶展示館丶星象館)、樹谷生活科學故事館(科學敎育館及考古展示館)、楊逵文學館丶歐威紀念館丶林昆崗文物館丶沈光文文物館丶台南都會公園奇美博物館。由於這些館的建構大大提升台南地區的文化深度及廣度,也提升國民對自己土地的認同感!

六丶改革100%老師考績的弊端:

         目前國中小及高中老師的考績,除了請假逾時限或被記過丶判刑者,幾乎是100%是甲等,因為學校師師相護,校長不敢得罪老師,而民選地方首長也不敢得罪老師,而敎育部又不敢得罪全國敎師會,所以造成今日畸形的狀態。這種老師考績現況等於是放棄考核,全部保送甲等,這樣的考績,如何能提升敎育的競爭力呢?而目前公務員的考績最多祇有70%是甲等,顯然是不公平不合理!要提升臺灣的敎育競爭力,一定要改革目前這種不合理的老師考績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