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波伽俐的政治學與文化學

波伽俐的政治學與文化學

出國期間正好台南市政府舉辦波伽俐的演唱會,波伽俐以巨星的架勢搭專機到台南,參加此次的演唱會,而演唱會全國性的廣告早在一個月前已在電視上露出不少。正好我們此行新台灣壁畫隊有18個藝術家,到日本災區以藝術創作現地作畫,為災區復興付出關心及鼓勵,主辦單位連替藝術家付機票住宿的錢都募不到,苦哈哈!主辦單位去募款時,許多企業家都抱怨捐款已因波伽俐演唱會而捐給市府了,年度Quata用光了,所以感觸很深!

"胡志強模式"
其實並不是針對台南市,因為地方政府大搞〝類似波伽俐〞的演唱活動,要首推台中市長胡志強在8、9年前就邀請號稱世界三大男高音的聲樂家到台中演唱,而且與某一些特定媒體配合行銷,而造成轟動,當時胡志強還大力推銷他的古根漢博物館分館在台中,而且要向扁政府中央爭取補助上百億來吸引古根漢博物館。結果確實對胡志強以地方政府而能邀請到國際級聲樂家來台中表演,而經媒體大力放送後,聲名大噪。而胡志強也擅長邀香港炒樓團及中國大陸炒樓團,來拉抬台中的房地產,搞得造成台中高檔房地產很搶手的印象。而胡志強這套手法,後來苗栗縣長劉政鴻也模仿,他也是邀請世界三大男高音來苗栗這個農業縣來作表演,也是與特定媒体合作來行銷大力放送,結果對形象本來很有爭議的劉政鴻,想都很難想像他會跟聲樂藝術聯在一起。看來這應該是同一個藝術仲介商與媒體合作,在談妥相關條件下所複製操作的手法。但對劉政鴻的聲望看起來似乎也提升不少,在政治效益上也產生某一些效果。由於胡志強、劉政鴻的案例來看,國際級的歌唱家再加上足夠資源的媒體放送包裝,似乎是一項值得模仿的成功模式,難怪別的縣市跟進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台南市政府學習這種胡志強模式,也不足為奇!
問題是如今胡志強、劉政鴻在文化、藝術上為台中市、苗栗留下了什麼?胡志強的古根漢分館,經過他高明的施壓,扁政府最終也答應要補助80幾億元,但最後也沒了!而偉大的聲樂家的聲音也隨風消散了!倒是我在台南縣長任內,透過與台糖公司土地聯合開發的模式,取得台南都會公園土地,並提供奇美博物館來蓋一個國際級博物館,這個計劃已成功進行,並接近完工。政府不用花大錢卻也能有一個國際級的博物館及都會公園。

"名家政治拉抬效應"
邀請國際著名的演唱家,的確有「借名家來拉抬」的效果,對縣市在台灣國內行銷的知名度、形象包裝有幫助;而對縣市長個人知名度及形象,也同樣有「借名家來拉抬」的加分,的確在政治上有加分效果。但此一效應頂多衹有的國內行銷的效果,對縣市在國際行銷上,基本上並無任何效果。頂多衹是這個縣市具有「國際聲樂表演的市場可能性」的評估。問題是:這個市場完全是靠政府補貼創造出來,缺乏市場性;當政府補貼取消後,市場也不存在了!

"媒體是真正關鍵"
事實上胡志強的模式在政治上之所以成功,除了國際名家的話題性外,關鍵還在於媒体的態度。如果媒體在資源分配上得到滿足,在有限的媒體版面上,反對者、批判者的聲音出不來,或者相對一點點篇幅,則在媒體上形成一面倒的支持聲音,如此國際演唱家議題的操作,才會相對的成功;胡志強模式的成功,這是關鍵的一部份。相反的,儘管有國際演唱名家的話題,但如果媒體有相對公平的態度,對於反對者、批判者的聲音,例如文化界、藝術界站出來批評:「重金照顧國外藝術家,卻陌視台灣藝術家的培養及表演空間」,這種聲音如果能相對公平露出,則胡志強的政治神話一定會即早破功。這是胡志強模式成功,背後的一項關鍵因素。

"資源排擠效應"
然而就是因為邀請國際級名家來台灣演唱,所以成本特別高,所以沒有政府的補貼,台灣民間自由市場並無法支撐。政府不論是編預算或是向民間募款,都會發生「資源排擠效應」,尤其台灣地方政府能花在文化的預算非常有限的情形下,一場演唱會花掉3000萬元,對許多苦哈哈的台灣本土藝術家及表演團體,真是如大旱之望雲倪!尤其絕大多數得不到任何政府的實質幫助者,將是情何以堪!
尤其是一個號稱「文化首都」的直轄市,到現在仍養不起一個代表城市的「交響樂團」,有多少到國外受過優秀音樂的年輕人,學成歸國後人浮於事,連奇美交響樂團都已解散了!3000萬元已幾乎可以養一團直轄市的交響樂團。此外「管弦樂團」、「國樂團」、「歌仔戲團」、「舞蹈團」、「布袋戲團」「宋江陣」、「各項陣頭」等等具有代表台灣特色民俗藝術的團体,如何維持?並進而提升,使代表台灣特色的民俗藝術表演團體、有一天可以在世界各國受到歡迎!

"消費市場或文化產業〞
在文化學上怎麼來看波伽俐演唱會所代表的現象?其實它是台灣的地方政府以政府補貼的方式,「提供了文化消費市場」給「歐洲的文化產業者」。當然文化在某個層次上是無國界的,而且各國的優秀特色文化產業我們毋需排除,反而應該多方學習比較。然而文化也有它的隔閡,波伽俐的演唱會當然也有其共同性、傑出性,但也有其隔閡;為什麼大家在有買票也有優待票免費的情形下,熱衷其參與欣賞呢?因為大家能感受其困難度及傑出性,及物以稀為貴。但關鍵性是我們純粹是「提供文化消費市場」,我們是政府補貼「把外國文化財進口來消費」,我們並不是在「培養文化產業提供者」。我們並不是排除外國文化精英來台表演,相反地我們絕對是歡迎他們的;祇是在政府有限的資源下,我們認為「培養台灣本土文化產業提供者」才是我們核心的任務,也才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核心策略。

"文化赤字如何縮短?〞
台灣是文化藝術產業的赤字國,而更多政府補貼的「胡志強模式」及「波伽俐演唱會」,祇是更擴大台灣的文化藝術赤字;這就如同天天鼓勵吃麵包,則國人將更仰賴進口小麥或麵粉,而稻米的國人消費量將日漸減少,而農民稻米生產量就會逐漸過盛,農民的收人減少,生活更辛苦。相反地如果研究將米食文化及其各項加工品提升,更適合現代消費形態,則可提升米食的消費量,改善農民的收入。同樣的道理,如果能有更多資源來培育國內的文化、藝術人才,則提升我們的藝術文化人才的相關專業,使他們可以有機會為國增光,並可以透過藝術文化品質的提升,及更強的國際行銷來提升台灣的品牌形象。「胡志強模式」可以說個人賺到政治聲望,但卻犧牲了台灣的文化產業。

結語:
知識、文化、藝術、創意產業,已是全世界公認的國家軟實力,也是未來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當各國全力在推動屬於各國特色的軟實力時,台灣卻仍停留在「胡志強模式」及其翻版的「劉政鴻模式」,用「政府補貼」的方式「提供台灣文化消費市場」,助長「擴大台灣的文化赤字」;而在「資源排擠效應」下,瘦了國內藝術文化人才的培育,使國內的文化藝術產業環境更形惡化,真是反其道而行!「波伽俐演唱會」的精彩,正是大家聽不到的「台灣藝術家的悲歌」!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