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1日 星期五

穿越時空—解讀麻豆港遺址

我來到了麻豆水堀頭遺址現場,與大家一起體驗了一趟時空之旅,經過了近2個月的時間,在劉益昌教授及「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的好朋友的努力之下,我們終於可以一窺麻豆水堀頭港、碼頭及航道的樣貌,而經由劉益昌教授的分析,我們更從這些出土的考古成果中,瞭解到當時的人生活、貿易情形,實在是令人振奮!

(劉益昌教授為我們說明這個相當完整的「石車」(石轆),是碾製蔗糖的相關器具,可以看出當時已有糖的出口貿易情形)


1994年在我擔任立委第一屆時,我的母親過世了,為了紀念我的母親,我們將喪葬結餘款捐出,設立了「愛鄉文教基金會」,希望能藉由基金會的力量來實現關懷鄉土的理想,這塊生我們、養我們的土地,就像母親一樣,我也希望能藉由這個基金會,喚起大家對這塊土地的愛,用著愛母親的心情去愛這塊土地!

不久之後,我邀請劉益昌教授來為「愛鄉文教基金會」規劃「鯤瀛文史研習營」的課程內容,在一連串深耕鄉土的研習活動中,有一項是安排「現地參觀」課程,我就提出了讓參加研習營的好朋友們,來參觀「水堀頭」這個麻豆古港。

(考古遺址內多為泥土層,然而我們也看到很多小範圍的沙子,這是湧泉將底下沙層的沙子沖上來的關係,這證明了水堀頭內確實是有許多湧泉口!)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知道「水堀頭」這個地方,是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當時麻豆港附近「龍鳳閣」的主持,帶我到這裡看古碼頭,再加上當地民間信仰中的龍喉、鳳池;後來我還曾遇到這裡的地主,他告訴我,在他小時候曾經在這裡看過一個石碑,石碑上記載著鄭成功曾經來過這裡的紀錄,然而時光流逝,那石碑早已不知去向。

這些關於台灣倒風內海的歷史,就這麼隨著時代變遷,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我們如果不趕快做點什麼,只怕以後的人是更不可能有機會瞭解了!

(這三個圓形物體是「石磨」,主要是用來加固這個古碼頭)

麻豆港水堀頭遺址遺留有一座三合土(用貝殼、糯米、瓷器碎片、糖水混合)遺跡,為了瞭解這個遺跡是否真為「碼頭」,我們在2002、2004年委託劉益昌教授進行考古發掘,確認這裡確實是古碼頭之後,我們更希望藉由考古發掘,去瞭解當時的生活情形及倒風內海的經濟行為。

(這個古碼頭的原貌,經過考古學家之手,完整呈現在大家面前)

因此在2007年11月8日,考古發掘團隊進駐「水堀頭遺址」至今,發掘出完整的三合土碼頭、18世紀前後的青花瓷盤、瓷碗、乾隆時代的錢幣、裝著貨物的竹籠以及完整的動物遺骸等。

(這具相當完整的「馬」的遺骸,根據劉教授的分析,很可能是古碼頭淤積廢棄之後,不小心陷入此處的)

藉由這次的發掘成果,劉益昌教授分析了當時水域深度、碼頭港域開口的規模和範圍,從貨籠中的貨物也分析出當時貿易的情形,而且從港口所在的麻豆距現在的海岸已有二、三十公里也可以看出,近二、三百年以來倒風內海區域的變化。

(工作人員正在小心發掘的就是用竹編的貨籠,貨籠內裝的檳榔芒果、破布子及一些尚待分析種子,在在都顯示出當時的商業貿易情形)

現在的考古發掘僅僅是起點,復原古航道是未來的中長期目標,考古發掘是佐證歷史的最佳證據,然而很多古物是在大家不知道時被破壞了,要再去回復是相當困難的,像這個水堀頭的古碼頭,就有一處被挖土機破壞的地方,幸好我們儘早將它列為縣定古蹟,才得以保存下來!

有很多事情現在不去做,以後的人就更不知道從何做起了,就像歷史、古物的研究,如果我們現在沒有去保存、去研究,經過時間以及人為的破壞,想要去找回這些遺失的歷史、古物將會非常困難!

而現在,我們看到了這些考古遺址,將它保存、研究並留給我們的後世子孫,讓他們能夠更加瞭解這塊土地,這就是我們對這塊生我們、養我們的土地的愛!


(經由劉益昌教授及「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的好朋友努力之下,終於讓古碼頭重現天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