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生活札記] 2008-12-23 19:57 瀏覽人次(685)
由國科會贊助、台大社工系林萬億教授所主持「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在全台319鄉鎮中,選擇我們台南縣西港鄉作為農村社會的代表鄉鎮,未來將進行為期3年的研究。
在社會政策及社會福利各方面專精的專家學者們,對於我們台南縣投入關懷長輩工作的肯定,讓我們感到相當光榮!
自1991年,我回到家鄉參選國大、立委,就開始提出有關老人福利的政見,像我在競選立委時就提出了「你我都會老,吃老要安怎?少年納稅金,老年領年金」的「老人年金」政見,現在的社會處蕭英成處長當時還是高中生,他在當年就曾經看過這份傳單,讓他印象相當深刻。
後來國會全面改選,社會福利政策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到了1995年全民健保、老農年金實施,台灣社會邁入了新的社會福利時代,同時地方漸漸出現很多安養中心、養老院,政府也開始將其納入管理。
大部分進入養護機構的長輩,大多是生活無法自理,大多數的長輩,尤其是身體機能還不錯的,總是希望能留在自己家,但是有些子女因為工作或家庭的關係,無法在長輩身邊親自照顧,還是無法放心,這正是現代社會最常面臨到的老人問題。
我回到家鄉擔任縣長,深深地感覺到,我們台灣的鄉村,就好像「老人村」,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相當高,這些農村地區,很多村落的歷史相當悠久,大部分的人都是世居於此,或是彼此之間有親戚關係。
這樣具有歷史及地理感情的「自然村」,近十幾年來,因為地方選舉的關係,產生了不同的派系,讓彼此間的感情受到損傷,這是一個地方自治發展所帶來的傷痕,我也因此向內政部提出建議,整合村里及社區發展協會,兩者合而為一,社區理事依照鄰里人口比例來推舉,減少紛爭。
其次,以「村里關懷中心」為據點,鼓勵社區民眾加入照顧社區裡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的志工行列,發揮志工精神,用愛心找回社區共識,縫合情感傷痕,讓社區充滿活力及生命力。
「老人照顧」從過去的機構化,轉變為社區化,透過「村里關懷中心」,在台灣社會中發展出自己的模式,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所提倡的「後老人年金時代的社區照顧模式」。
在縣政府推行「村里關懷中心」的政策中,讓我們感到「足感心」的,就是西港鄉余維祥鄉長的團隊,除了縣政府所編列的預算外,鄉公所還另外編列預算來補助鄉內的「村里關懷中心」,讓社區能夠有更多經費來投入「老人照顧」工作。
有了政府單位的預算,當然還要有社區的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努力,才能讓工作順利推行,西港鄉12個村里都相當用心,成果也相當好,知道獲選為國科會「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的對象,受到學術界的肯定,大家都相當開心。
港東村的郭秀雲村長就說,她晚上興奮得睡不著,一大早就趕著上菜市場,買了很多新鮮蔬菜、魚、肉,請志工媽媽烹調成一道道美味的鄉土料理,要請大家享用。這就是我們南部人濃厚的人情味!
林萬億教授說,會選擇「西港鄉」的原因,就是因為台南縣推行「村里關懷中心」的經驗豐富,而且從縣府、鄉公所、村里社區都相當支持且全力推動,這是相當不簡單的。
研究團隊未來會針對老人福祉有密切關係的六大面向:健康照顧、社會照顧與社會參與、經濟安全、就業與志工、老人住宅、交通運輸與溝通進行研究,未來希望能整合各方面的成果,成為一個可以與國外相評比的「西港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