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考古遺址,自1995年開挖迄今,已歷時11年餘,掘出文物計16萬餘件,縱貫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西拉雅文化及明清時期,目前已發現57處遺址,其中28處已完成基礎性考古工作。
人形陶偶
|
其間已出土文物中,包括約有4,800年歷史之碳化米粒,台灣最早豢養的犬隻,4,500年以上之棺木標本,以及西拉雅族新港社活動痕跡等等;充分展現4,000餘年文化存在與遷徙的軌跡,甚至已有國際學者就遺址進行南島語族( Austronesian)原鄉、族人流散之相關研究。因而,南科考古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廣度,不僅僅是攸關於台南縣或台灣之史前文化遺跡,更將可能是解開亞太地區南島語系民族遷移脈絡的關鍵之鑰。
有鑒於外界對於南科史前文物尚停留於朦朧認知階段,所以日前於南科管理局辦理《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新書發表會,記者會裡發表中央研究院臧振華博士所率領的團隊11年間考古及研究成果,揭開台灣考古學史以來耗資最繁、歷時最長、開挖最廣與文物最豐之史前文化地層的神秘面紗。
過去,眼看南科出土的文物,面臨無處存放的窘境,落魄地被塞進臨時搭建的鐵皮屋或倉庫內,文物保存情形寒愴而悽苦;長此以往,相關深入性之整理、分析與研究計畫愈加滯礙難行。多年來,為催生兼具本土性與世界觀之「南科史前文化博物館」,我及縣府同仁曾多次向 總統、歷任行政院長及教育部提出建言,在經 總統大力支持、專家學者反覆審查與政策風向不確定的過程中,內心的盼望、焦急、等待及煎熬不可言喻。
終於,今年9月28日在面見行政院長蘇貞昌時,獲得院長的當面承諾,將促成國家級「南科史前文化博物館」獨立館室的興建,對於南科文物之後續保存與研究深具價值與意義,亦是具有紀念性與開創性的一刻。
我們期待這個館室,是讓世界認識台灣文化的新起點,從中找到台灣歷史上的位置,並為南島語族尋得生命的根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