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7日 星期三

黑琵管理中心歡喜迎賓


9月20日,七股濕地第一隻黑面琵鷺棲止於保護區,陸陸續續愈聚愈多……。

黑面琵鷺雖是捍衛七股生態系的重要一環,但最主要的還在於維護濕地的整體生態及各式鳥類。以前,看到群鳥覓食,在天空中飛翔,由於不識鳥名,因而統稱之為「鳥」,經過10餘載的反濱南運動,對於濕地生態的各種鳥類與植物愈加熟悉,見「鳥」不是「鳥」,而是「小鷿鵜」、是「夜鷺」,是「鸕鶿」、「黑面琵鷺」、「環頸?」、「高腳?」……,發覺每一種鳥類的姿態與特性皆有所不同。

 黑面琵鷺保育管理中心展出之黑琵實體標本

七股地區,不僅是全世界黑面琵鷺棲息數量最多的地方,亦是全台灣倉鷺聚集最多之所,如同今天就有40隻倉鷺飛到七股濕地,代表濕地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為眾多鳥類?佳生活場域。以前住在海邊,有非常多的台灣厚蟹(俗稱青蟹),牠的甲殼與大螯厚實且肉質甜美,是我母親生前最愛吃的食物;當時漁村流行一句話五月:「初一瘋、初二妖、初三跑光光、初四吃無少、初五供幹橋」,形容那個季節公母厚蟹會群聚在沙灘上,見到人也不會躲,很多人趁著那個時候都抓個滿筐,那個奇特的現象,至今仍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到了初一那天,所有的台灣厚蟹都像「起瘋」似的爬出洞穴,它們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或許有興趣的專家學者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所謂的「瘋厚蟹現象」。

台南縣所成立的黑面琵鷺管理與研究中心,剛好能夠提供國內、外人士進行濕地生態研究者夜間觀察與休憩,作為全國生態教育與研究基地,並發展周邊生態觀光旅遊。另外,有鑒於之前肉毒桿菌奪走數十隻黑面琵鷺的生命,因而就近建立監測及急救站;再者,提升台灣於國際濕地生態保育的關鍵地位。

濕地,是活生生的博物館,是大地的博物館,黑琵保育管理與研究中心扮演的是管理者與研究者的角色,而黑面琵鷺保育算是其中代表性的一環。近看黑面琵鷺標本,大家可以了解到黑琵嘴巴的縐褶橫紋愈多表示為成鳥,另外黑琵腳掌部份蹼化近似鴨科禽類,可能是在演化過程中為適應覓食環境所致,但鴨科易受肉毒桿菌感染,因而黑琵較一般鳥類易受該病毒的威脅,故在台灣濕地保育之路,也必需投注更大心力予以保護。

今天是黑面琵鷺保育暨研究中心的大日子,因台南縣家畜防治所專業人員已正式進駐,象徵肩上領導台灣濕地的保育工作愈加繁重。未來,整個營運尚有很大的挑戰與努力空間,非常感謝台灣拜耳公司為中心「環區自行車道的構想」,主動捐贈了30台自行車,率先帶動整個大七股的觀光計畫。



 台灣拜耳公司捐贈之30台自行車,阿智與農委會保育組方國運組長(左一)及台灣拜耳公司經理(左三)一行人共同試騎自行車

騎著台灣拜耳公司捐贈之自行車黑琵2號於黑面琵鷺保育管理 中心小徑上,微風拂來不甚愜意

不久的將來,縣府與家畜防治所除將籌辦「鯨豚骨骼標本特展」、「解說志工培訓」、「濕地生態教育體驗系列活動」、「攝影及繪畫比賽」及「七股生態保育研討會」外,亦將結合周邊生態資源與觀光景觀,設置「生態研究步道」、「咖啡廳」、「觀景台」、「水鳥監測及魚病檢驗中心」、「商品攤販區」、「旅客服務中心」及簡易餐飲部門,期望藉由相關配套措施,能讓各位真正感受到七股濕地保育與觀光旅遊結合後,所激現出的火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