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5日 星期一

重現南瀛原鄉先住民之流徙軌跡


[2006心情故事] 2006-06-05 00:00 瀏覽人次(558)



17世紀初,台灣先住民--平埔族人的遠祖,係活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島嶼上南島語族的分支,其於台灣之分佈地點及遷徒向來蒙上一層神秘面紗,過去台灣史於大中國之屈抑下,始終難以冒出頭來,直至台灣人對這塊土地有了認知與覺醒,從文學、政治、國際地位及史實角度重新解讀台灣,才逐漸走出自己的定位與主體性。


往昔,雖然有許多專家學者從民俗信仰、地名沿革及文獻考據,探究台灣先住民之生活情形與歷史梗概,但始終缺乏台南縣境內平埔族群新、舊社遷徙情形之專門論著。17世紀中葉,縣內平埔族社群之村落分佈,除現今眾人所熟知之四大社群--蕭壟社、新港社、麻豆社及目加溜灣社外,尚有大目降社、大武?社、芒仔社及哆囉嘓社群,隨著海權爭競荷蘭人侵占台灣領土,與漢人之陸續遷移,平埔族人原有生活場域遭受排擠,遂被迫遷居另謀生路,清代時期該族人甚至擴散至花東及高雄一帶。







在台灣發現南島語族於新石器時期之最早遺跡--大坌坑文化,係位於台南縣歸仁鄉八甲村境內,而近來於新市鄉南科遺址所發現之43處考古遺址,曾是平埔族人新港社群居住之最大聚落。因而欲重構台灣史前文化,研究平埔族村落之原始雛型,南瀛學研究確是一塊值得開發的珍貴璞玉。







故自民國93年,本府委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洪麗完助研究員,進行「台南縣境平埔族群之擴散與遷徙」之相關研究,洪助研究員專長平埔族群史、漢人開發史、族群關係及社會文化史,其自搜羅文獻、田野訪談與調查、遊記、私人見聞錄、日據時期戶籍舊簿、調查資料、口傳資料等入手,包括組織撰述、史實考據及繪製圖表,耗盡2年之力,近日內終於完成該部鉅著,不久後亦將付梓。





該書之出版,不啻能補足台灣平埔族群遷徙史之關鍵新頁,亦將締造南瀛學研究之新里程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